孙姓的起源

如题所述

  孙
  孙起源于 卫辉市

  分布:河南、山东、台湾、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

  一 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 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贾,?贾之子?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 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 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 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 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 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

  二 孙氏祖先文王 历代事迹辉煌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深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19
孙姓
一、姓氏源流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二、迁徙分布

孙姓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始祖是惠孙。这一支与后来发源于山东出自妫姓的孙氏,构成了孙氏家族中较大的两支。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孙姓分支更趋繁多,使今人很难理清各支派的源流。孙氏最早的出自姬姓的一支,在秦灭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于河南省境。其后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出自妫姓起源于齐国的孙氏,主要集中繁衍于山东省境,后因齐国内乱,其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秦汉时,山西太原一带的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常年战乱,孙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起大举南迁。南迁的结果,使孙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分布于浙江富阳、山西太原、湖北汉阳、陕西汉中、山东清河、河南洛阳等诸多地方。

郡望:
1、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2、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3、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4、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5、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大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迁徙分布

三、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
《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 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 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
尊为药王。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 著有
《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
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
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
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
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第2个回答  2006-10-19
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迁徙分布

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 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间繁 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秦汉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省)、南阳(今属河南省)、冯翊(今属陕西省)、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 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 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 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 入广东紫金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几省的孙姓人数约 占全国孙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

■历史名人

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人,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音义》。
孙绰: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北)人,东晋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著有《镜史》,另外,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著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 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创立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为国民革命运动奉献了毕生精力。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第3个回答  2006-10-19
■姓氏源流

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第4个回答  2020-04-09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
2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
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
4出自复姓侯氏。
5出自田氏。
6出自子姓
7出自他族改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