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的故事主要内容

索桥的故事主要内容,急急急急急!

  某部三团警侦连官兵为震区藏族群众建索桥

  2008年7月15日,驻四川平武县土城藏族乡的济南军区某部三团警侦连帐篷驻地,该乡乡政府一班人敲锣打鼓为连队送来了三面锦旗,而其中的一面就是大山村和五里村共同送的锦旗:震灾牵动官兵心,索桥紧系军民情。

  说起送这一面锦旗的由来还有一段让人感动的故事呢。6月10日,当时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红三团警侦连刚刚完成了在土城和泗耳两个藏族乡之间40公里无人区之间的通信光缆铺设任务。休整时他们看到一个半截子工程。原来大山村与五里村之间由于有一条大河相隔,长年以来就没有修桥,以至于老百姓一直以几根木头渡河,非常危险。在“5.12大地震”之前,本来村民已经做好建铁索桥的一个大桥墩,另一个还未动工,便因为大地震而致使刚刚建好的桥墩形成了很大的裂纹,不能正常使用。另一个更是无力修建。

  当部队了解了这一情况之后,就主动与当地村委会和乡政府协调,并立即派出了全连官兵,携带工具,来到大山村和五里村之间的铁索桥工程场地。

  由于工具有限,加上石料沙子和水泥等混凝土材料还没有备齐,警侦连官兵,立足现有条件采取了肩扛人背等土办法。没有石头,同志们就去两三百米外的山涧里去捡,一趟两趟。两车沙子一车水泥运到对岸了,没有其他好办法,采取人工背负!于是战士们就又从老乡那里借来当地特有的背篓,背篓不够,就用肩扛。连队的干部把施工现场当作了“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讲述我们部队各级对这次抗震救灾的有关要求,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不等不靠,立足自我抗震灾的英雄壮举。官兵们干劲十足。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六点多,晚饭时分,连队干部便带领官兵返回,不喝老乡一滴水,不吃老乡一口饭。乡长刘晓东说:“警侦连不愧是一支经过特殊训练的连队,顽强的作风和优良的传统与76年的大地震时我们所见识过的人民子弟兵一模一样,有他们在这里帮我们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我们有信心把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做的更好。”

  乡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了表达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之情,便出现了开头一次送了三面锦旗的动人一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3
大概内容是这样:四川灌县有座桥,名子叫“安澜桥”。它是座索桥,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铺着一块块木板,桥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桥没有桥墩,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竹架。走在上面,桥身不停地摆动,让人心里感到不安。桥下有鱼嘴状的石头,是把岷江分成内外两条江的工程。“鱼嘴”怎么看都是不动的,可巴金却从中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心,那温暖的心。桥的一头有一块石碑,上面说索桥是清初由一位姓何的教书先生建的,因无栏杆,有许多人失足看掉到了水里死了。官府就把责任全部推到了何先生身上,把他逮到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定为丈夫雪冤,就在索桥两边加上了用竹索编者按的栏杆。使三百年后的小孩还能在上面跑。

像何公何母这样的人有多少呢?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来为别人服务,像这样的“雷锋精神”是多么可贵,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为了防止洪水发生费尽了心力,才修成了都江堰。难道就求一个流芳百世的英名吗?不是的,他们是因为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发光的心,一颗不愿见到别人受苦的心。所以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所有。如果今世所有人都像李冰父子、何公何母那样帮助人,世界该多么美好。
第2个回答  2010-03-08
大概内容是这样:四川灌县有座桥,名子叫“安澜桥”。它是座索桥,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铺着一块块木板,桥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桥没有桥墩,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竹架。走在上面,桥身不停地摆动,让人心里感到不安。桥下有鱼嘴状的石头,是把岷江分成内外两条江的工程。“鱼嘴”怎么看都是不动的,可巴金却从中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心,那温暖的心。桥的一头有一块石碑,上面说索桥是清初由一位姓何的教书先生建的,因无栏杆,有许多人失足看掉到了水里死了。官府就把责任全部推到了何先生身上,把他逮到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定为丈夫雪冤,就在索桥两边加上了用竹索编者按的栏杆。使三百年后的小孩还能在上面跑。

像何公何母这样的人有多少呢?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来为别人服务,像这样的“雷锋精神”是多么可贵,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为了防止洪水发生费尽了心力,才修成了都江堰。难道就求一个流芳百世的英名吗?不是的,他们是因为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一颗发光的心,一颗不愿见到别人受苦的心。所以帮助别人而牺牲了自己的所有。如果今世所有人都像李冰父子、何公何母那样帮助人,世界该多么美好。
第3个回答  2010-03-15
大概内容是这样:四川灌县有座桥,名子叫“安澜桥”。它是座索桥,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铺着一块块木板,桥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桥没有桥墩,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竹架。走在上面,桥身不停地摆动,让人心里感到不安。桥下有鱼嘴状的石头,是把岷江分成内外两条江的工程。“鱼嘴”怎么看都是不动的,可巴金却从中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的心,那温暖的心。桥的一头有一块石碑,上面说索桥是清初由一位姓何的教书先生建的,因无栏杆,有许多人失足看掉到了水里死了。官府就把责任全部推到了何先生身上,把他逮到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定为丈夫雪冤,就在索桥两边加上了用竹索编者按的栏杆。使三百年后的小孩还能在上面跑。
第4个回答  2010-03-19
2008年7月15日,驻四川平武县土城藏族乡的济南军区某部三团警侦连帐篷驻地,该乡乡政府一班人敲锣打鼓为连队送来了三面锦旗,而其中的一面就是大山村和五里村共同送的锦旗:震灾牵动官兵心,索桥紧系军民情。

说起送这一面锦旗的由来还有一段让人感动的故事呢。6月10日,当时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红三团警侦连刚刚完成了在土城和泗耳两个藏族乡之间40公里无人区之间的通信光缆铺设任务。休整时他们看到一个半截子工程。原来大山村与五里村之间由于有一条大河相隔,长年以来就没有修桥,以至于老百姓一直以几根木头渡河,非常危险。在“5.12大地震”之前,本来村民已经做好建铁索桥的一个大桥墩,另一个还未动工,便因为大地震而致使刚刚建好的桥墩形成了很大的裂纹,不能正常使用。另一个更是无力修建。

当部队了解了这一情况之后,就主动与当地村委会和乡政府协调,并立即派出了全连官兵,携带工具,来到大山村和五里村之间的铁索桥工程场地。

由于工具有限,加上石料沙子和水泥等混凝土材料还没有备齐,警侦连官兵,立足现有条件采取了肩扛人背等土办法。没有石头,同志们就去两三百米外的山涧里去捡,一趟两趟。两车沙子一车水泥运到对岸了,没有其他好办法,采取人工背负!于是战士们就又从老乡那里借来当地特有的背篓,背篓不够,就用肩扛。连队的干部把施工现场当作了“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讲述我们部队各级对这次抗震救灾的有关要求,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不等不靠,立足自我抗震灾的英雄壮举。官兵们干劲十足。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六点多,晚饭时分,连队干部便带领官兵返回,不喝老乡一滴水,不吃老乡一口饭。乡长刘晓东说:“警侦连不愧是一支经过特殊训练的连队,顽强的作风和优良的传统与76年的大地震时我们所见识过的人民子弟兵一模一样,有他们在这里帮我们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我们有信心把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做的更好。”

乡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了表达对亲人解放军的感激之情,便出现了开头一次送了三面锦旗的动人一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