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牡丹的名句“花开时节动京城”中的“京城”究竟指哪里?

如题所述

描写牡丹的名句“花开时节动京城”中的“京城”指长安。

1、整首诗: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2、根据《刘禹锡编年校注》,刘禹锡集筏证中都明确其写作背景为大和年刘禹锡第二次到长安。

只有少部分人理解为永贞革新时,但依然是在长安。从文字写作的风格来讲,不知晚年退出政治漩涡闲居东都的刘禹锡如何能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作品。

目前查了全部的四部全集注,皆指长安。而一般的集注,也多写长安或不用写。另刘禹锡内容含京师的诗词可查,无一指洛阳。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

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

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6

答“长安”或者“洛阳”都可以。我们吟诵古诗时,不要看到京城就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长安,唐代实行的是“两京制”,洛阳在唐史中被称为“京城”的记载也有。

《咏牡丹》创作背景:

一、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直至晚年,刘禹锡在洛阳常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

开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造别墅,并把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庭中种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与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此诗即为刘禹锡此时所作。

刘禹锡此时期有多首赏牡丹诗词,《思黯南墅赏牡丹》即是本文《赏牡丹》的姊妹篇。

二、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各诗词网站的注释,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2
这个问题问了就说明你没有查看刘禹锡的集注,刘禹锡编年校注,刘禹锡集筏证,刘禹锡诗文选,这几本书中都明确其写作背景为大和年刘禹锡第二次到长安。只有少部分人理解为永贞革新时,但依然是在长安。从文字写作的风格来讲,不知晚年退出政治漩涡闲居东都的刘禹锡如何能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作品。目前查了全部的四部全集注,一本选集注,皆指长安。而一般的集注,也多写长安或不用写。另刘禹锡内容含京师的诗词可查,无一指洛阳。

作者:马桶猪
第3个回答  2020-06-20
蒙曼老师说是指长安
第4个回答  2017-12-05

“京城”指长安

(出处):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为唐人刘禹锡所作,诗题为《赏牡丹》。其中后两句广为传诵,然而有些读者把这首诗中的“京城”臆指为洛阳,其依据是刘禹锡在洛阳居住过,而后来洛阳的牡丹天下闻名。且唐时以洛阳为东都,因此断定这个“京城”即是洛阳。我虽尚无法断定刘梦得这首诗咏的到底是哪里的牡丹,但对于将诗中的“京城”解读为洛阳,实在不敢苟同。
唐代是多都制,有西京长安,东都洛阳,还有北都太原,但首都只有长安一个。因此唐代的文献资料也称长安为“京师”、“京城”,而对于洛阳、太原却并未见有此称法。杜佑在《通典》卷一百七十三说长安“至隋文帝开皇三年,移筑新都,号曰大兴,今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可见唐人所谓“京城”专指长安,而且从唐开国以来就有此称。
《唐六典》中对于长安和洛阳的称法更加明确。在卷七中对于长安有如此表述:“京城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后九□□。南面三门:中曰明德,左曰启夏,右曰安化。......皇城在京城之中。南面三门:中曰朱雀,左曰安上,右曰含光......” (唐六典·卷七 ·尚书工部) 。而且在该书同一卷中还有关于洛阳的记述:“东都城左成皋,右函谷,前伊阙,后邙山。南面三门:中曰定鼎,左曰长夏,右曰厚载。......皇城在东城之内。百僚廨署,如京城之制。”(唐六典·卷七 ·尚书工部)。这里显然京城是指长安,因此洛阳就不能称“京城”,而是称之为“东都”。值得注意的是其中 “百僚廨署,如京城之制。”则表述的更明确,即东都的官吏衙署是仿照京城(长安)而设,由此可以看出“京城”和东都不是一个概念。
刘禹锡这首诗中的“京城”虽没有明确的旁证,但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中则有明确所指。在《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诗中有“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这里“京城”很明显指的是长安,因诗题中有“京师”一词,“京师”在唐代专指长安,不可能与洛阳混淆。另外一首《答张侍御贾喜再登科后,自洛赴上都赠别》:“又被时人写姓名,春风引路入京城。知君忆得前身事,分付莺花与后生。”题中有“上都”一词,上都也是唐人对长安的专称,因此诗中“京城”自然也就是长安了。

参考资料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091402/answer/2422955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