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风俗的由来

如题所述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故事
1. 纪念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被广泛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在公元前340年,因国破家亡的痛苦,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不被鱼虾侵害,当地百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2. “粽”驱蛟龙
另一个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是,建武年间,长沙人梦见一位自称是三闾大夫的人告诉他们,江中的蛟龙偷走了他们的祭品。他建议用艾叶包粽子,用五色丝线捆扎,因为蛟龙害怕这两样东西。人们便开始制作“角黍”。
3. 求子
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由九个粽子串在一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非常漂亮。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也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历史上的记载
关于粽子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意为用芦叶裹米的食品。西汉时期,一些地方在端午节吃“枭羹”。《史记》中提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然而,吃枭羹的习俗并未持续下来。西晋的周处称粽子为“角黍”,《风土记》中提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南北叫法不同,古时候在北方称为“角黍”,因伏蠢激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故称“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提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根据《齐谐记》的说法,人们为了防止祭屈原之米被蛟龙偷吃,创造了粽子这种食品。因为蛟龙怕楝叶和绿丝。这显示了人们对忠义之士的深厚感情。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据说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防止鱼虾侵蚀屈原的遗体,纷纷投米入江。后来,据古书记载,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禁忌
1. 粽子不宜冷食,应趁热食用。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糯米加热后,支链淀粉会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一旦冷却,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易被消化。
2. 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适量食用,一次少吃一点,可以选择迷你粽子。
3. 吃粽时应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
4. 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食用。
5. 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6. 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
7. 食用前需充分加热至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