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西方教义有什么不同

都是叫人们做好事
有没有其他区别?

佛教与他教有何不同?
作者:知义法师
我是个无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顾不了,那有时间谈论其他宗教问题,而引起无谓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问,又不能不答覆。
过去我曾经看过其他宗教的书刊,在事理上的缺点太多,引不起兴趣。后来看了些佛教的经典,因为理事圆融,故使我有一种‘得其所哉’的感觉。所以说,佛教的理论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庄之学,在理论方面,有些地方与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却不究竟。至于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谈。如果说他对社会颇有贡献,那是世间法,对生死问题毫不相干。固然佛教也讲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要无生,无生则无灭,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于不同之处,略举三点:
1.理论:佛说诸法性空,因缘生灭。他教说宇宙万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方法:佛说众生轮转生死的原因,是由无始以来贪、嗔、痴、烦恼所造的各种恶业而构成的,现在必须依照大乘佛法的禅、教、律、密、净,和小乘佛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去修习,才能了脱生死之苦。他教只凭一个信字,就说能得永生,请问医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愿力:佛的愿力是要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他教说,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爱世人’,可见他爱的范围只是几个教友而已。究竟他爱的是什么,只有他们知道。
在这里我要特别的申明:以上三点,是因你的发问,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简略的分析一下,并不是要和别人比高低,你认为那个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个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如何选择好宗教?
一个人选择某种宗教,这关系著他的一生—最少在人生观与做人处世的态度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慎重其事。
一般说来,选择信仰之前,要先了解宗教的教主与教义:看看这教主的思想和主张,是不是圆融和睿智?他的胸襟和抱负,是不是慈悲与宽容?他的一生行事,是否值得后人钦仰与学习?而最重要的:这教主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呢?还是杜撰虚构的神明?

冷静地想一想:这位教主真够慈悲吗?你不信的话,他会不会动怒?过去有没有不择手段来惩罚人类的暴行?而在这宗教的经典里,有没有大吹特吹的神迹?有没有惑人耳目的把戏?有没有板起脸孔来恐吓人?比如说:不悔改,就会有审判啦;赶不上救赎的船,就只有永远沈沦苦海啦。这样的宗教,聪明的你,会心悦诚服地选它作为终身的信仰吗?
好的宗教,它的爱心(慈悲)应该是无限,也是永无休止的—不会在威胁利诱之后,恼羞成怒地来处罚众生。因为根据佛家的说法:不论是谁,只要是会生气的(「瞋」的种子未断—除恶未尽),那必然是众生,而不是解脱的圣哲。自身难保的教主,能救人吗?又怎能选为自己信仰学习的对象?
如果是好的宗教,它的经典是用来解释宇宙真相与人生真义的—目的在使人获得真实智慧,不会盲从迷信,也不致误入歧途。反之,如果整部经典都是在表演特技:一会儿移山倒海;一会儿开天辟地;试问:这对人类的幸福快乐,有何裨益?
至於没有经典的宗教—只会东抄西凑,拾人牙慧的,东施效颦,只有惹人厌恶,最后必将为智者所弃。

选一个把人当「人」看待—承认人有独立的人格,不是隶属於某人或某神所有的宗教。如此,才能开创自己光明的前程,显现自我奋斗努力的价值。

必须教主与人是平等,不是相互对立的—也就是说:神与人之间,没有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如此,人才能透过教主的启发与指导,再经过人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因而达到与教主一般无二的解脱境界。

俗语说:「货比三家不吃亏」。买东西都必须精挑细选,何况是选择安身立命的信仰,怎能草率从事?(以上各项说明,详见:天华‧林世敏—《比较宗教信仰》第三章〈如何选择宗教信仰〉;第四章〈宗教的比较〉)

慈悲与爱有何不同?
「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解除众生的痛苦。其实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是一体不可分的,因为给人快乐的同时,一定要为他解除痛苦才行。
「爱」,在佛家的解释,认为它是一种占有、一种束缚、一种执著;是众生「生死的根本」、「烦恼的根源」。

慈悲的范围较广大,不但普及一切人类,而且包括其他的生物;爱,通常范围较狭窄,像基督教只爱人类,对其他的动物,则认为是上帝为他们准备的食物。
慈悲,在胸襟上较豁达、较洒脱;爱,则占有欲强,心眼儿较小。像热恋中的情侣,他们的眼中往往就容纳不了一粒小沙子。
慈悲是利他的,为别人奉献牺牲的;而爱虽然表面上是为对方,其实是为了一己之私,骨子里还是为自己著想。

佛家讲慈悲,包括「怨亲平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见:天华.「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11页)一般世俗讲爱,则含有明显的主观意识,只爱自己喜欢的人,其余则表示厌恶,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是。又基督教只爱基督徒;回教只爱回教徒,对於异教徒则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史上长达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印度教和回教的战争;今天的以阿战争、黎巴嫩内战等等都是明证。

由於「慈悲」与「爱」在佛法上的含意不同。所以佛家一般都说慈悲,而尽量少说爱,以免引起误会与争执。当年张澄基博士在美国对美国人介绍佛法,就因为使用了一个「爱」字(见:慧炬.「什麼是佛法」—「佛法的爱是无限的」),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教内大辩论。(这些文章都刊登在「菩提树」月刊上)

佛家不讲「爱」,并不是缺乏爱心的缘故,而是认为「爱」的深度、广度与纯度不够,容易变质;而「慈悲」是出自无私、无我的修养,能够突破利害的冲突与人我的鸿沟,因此能行之久远,不退初心。

根据「十二因缘」的说法: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其中「爱」也是起心动念、盲目追求造业的动力(原因)。(白话解释,见:天华.「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31
1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2《觉悟之路》
在《般达龙本生故事》(5)中(543),菩萨这样质问创世者所谓的神圣公正:
“有眼之人皆能见到疾病,
梵天为何没把所创造之人塑造好?
如果他法力无边,
为何他又很少伸出他祝福之手?
为何他创造之人又都惨遭痛苦?
为何他不给他们施予快乐?
为何欺骗、谎言和无知如此盛行?
为何虚伪如此嚣张?真理和正义如此衰落?
数落你梵天非正义,
创造了容纳错误的世界。”
在《大菩提本生经》(6)中(528),菩萨反驳了一切皆是万能者所造的理论,他指出:
“若有万能之主的存在,
支配一切众生的苦乐和善恶,
此天主沾满了罪恶。
人类只能按其意志行事。”

慧律大法师曾开示

未曾听闻佛法,生命就毫无意义可言。
得闻解脱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希望您能早日了解轮回的苦患,回归佛法的怀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31
有的!佛陀的教育是最为优越的!!!不仅仅是叫人向善!其中更有高深的生活哲学在其内。你看看《圣经》上讲的东西,再看看佛经上将的东西,一对比就出来了!
第3个回答  2009-07-31
推荐你看张澄基教授写的《什么是佛法》这本书,里面还把佛教和基督教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对比。慧律法师还针对这本书作了专题讲座。非常好!
第4个回答  2009-07-3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