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奇才李红涛,从死刑到16年后刑满释放,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如题所述



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好案例。


1993年12月31日,本该是27岁的李红涛生命的终结,却被他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死刑变成了死缓,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李红涛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他被监禁过几次,逃脱过几次,又被抓住过几次。最后,他成功地研制出了一台发动机。在减刑后,他在43岁时被释放出狱。


让我们具体谈谈李红涛经历了什么。1966年8月12日,李红涛出生在湖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他不富有也不昂贵,但他吃得很好。受父母基因的影响,他很聪明,继承了父母的所有优点。


李红涛的父母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知道知识是最方便的敲门砖,所以他们尽力为他创造学习机会,激发他的学习天赋。


李东阳陶虹没有达到她父母的期望。她在学校名列前茅,实践能力很强。


年仅14岁的他已经崭露头角,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二名。高考后,他考上了名牌大学浙江大学,进入电子工程学院深造。


大学四年,对李红涛来说,转瞬即逝。毕业后顺利开始了事业和爱情,和女朋友一起去了昆明一家国企做电子方面的工作。


当年,有了大学学历,有了爱人的帮助,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称得上是赢家。


然而,李红涛没有一步一步地接受他的命运。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会和看守所扯上关系。


1990年,李红涛在昆明遇到了他所谓的红颜知己。面对这样的爱情,他甚至忽略了岌岌可危的婚姻。


在家庭矛盾和工作不如意的双重打击下,他身心俱疲,最后被朋友劝说一起创业。但是,创业需要投资,两个人口袋空空如也,无异于纸上谈兵。


他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的问题,没有资金是动不了的。在苦思对策时,李红涛出了个馊主意,选择了另一条路。通过伪造某单位的银行印章,他成功从银行拿到了8万元。那一刻,两个人都渐行渐远。


我第一次意识到钱来的这么容易。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两人一拍即合,迅速准备第二个动作。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警察早就盯上他们了。


命运的天平不可能永远向你倾斜。在第二次犯罪中,我的朋友被当场抓获,第二天,李红涛被等候的警察抓获。


1992年4月18日,李红涛第一次走进看守所。估计他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趁两名民警不注意,他迅速打开手铐,脱下鞋子,光着脚跑出了看守所。


很多人没想到李红涛会选择冒险,以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他首先回到住处,销毁了所有犯罪证据。没有证据自然很难定罪。


然后他爬上屋顶,抽了根烟,等待警察的到来。正如他所料,警察来到他家后,什么也没发现,只是到处贴着悬赏通告。李红涛和其他警察离开后,他们从屋顶下来,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逃跑。


这一次,他选择去贵阳,看着一路上飞驰的汽车。他认为他最好有一辆车,这样可以避免被公共交通工具抓住的风险。


他研制了一把自制的钥匙,他成功地打开了一辆汽车。但是因为他的车技不过关,没多久车就被他开进了路边的沟里,一个农民把它拉了上来。


李红涛一时没有收敛。很快他看到路边停着一辆警车,继续做着同样的事情。即使在路上遇到警察,他也能蒙混过关,开着警车回昆明。


回到昆明的李红涛经常去看望他的女朋友,但是昆明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他以为风平浪静的时候,又被警察抓住了。


1992年6月,经过两个月的逃亡,李红涛再次被带到看守所。


也许是我的自大,也许是我觉得从警察眼皮底下逃出来很爽,我在警察面前质疑他们的办案速度。如果不是我的疏忽,警察根本抓不到自己。


警察没把他的话当回事,任由李红涛胡来。警察的不屑伤害了李红涛的自尊心,认为他看不起他,于是他再次琢磨自己第二次越狱来证明自己。


李红涛说服两个狱友做他的帮手,三人齐心协力商量对策。这一次,他们要挖地道逃跑,越狱只会发生在电视上。出乎意料的是,李红涛再次成功逃脱,但两名助手被当场抓获。


在这次成功逃脱后,他还打电话给警察,证明他做到了他所说的。然而在逃亡的路上,他越来越迷茫。他有必要一直过着这样逃避的生活吗?还是悄悄回到看守所接受他的审判?


这一次,他又选择了偷车。正当他不知所措的时候,警察又把他抓住了。


这次被抓后,他又开始折腾了。这一次,不是逃避,而是思考无刷电励磁电机。为此,他多次要求看守所做实验。


1993年11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红涛作出终审判决,根据他过去的犯罪经历和社会影响,依法判处他死刑。


从那以后,李红涛的生活似乎进入了倒计时。然而,令很多人惊讶的是,他的心思并不在还剩多少天,而是更专注于做实验。


李红涛的反常行为被老主任看在眼里。一番交谈后,老主任了解到了他的真实想法,他只是想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看守所高层的反复讨论,李红涛的发明想法终于得到了认同和支持,他的要求也尽可能得到了满足。与此同时,几名专家被邀请到看守所,帮助李红涛解决一些难题,并尽可能给他一些指导。


1992年12月的最后一天是李红涛的最后期限。如果他的实验不成功,他将如期被处决。


远离死刑

日子越来越近,也许李红涛在有限的时间里悟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才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他日以继夜、一门心思地做研究。
就在执行死刑的当天,死亡即将来临之际,李红涛的实验也进入尾声,就在当天上午,他的试验成功了,而且这个电机的发明,填补了我国的一项技术空白。
当天晚上,所长就亲自替李红涛写了申请死缓的请求书。在漫长的等待期间,李红涛继续痴迷于创造和发明。
在此期间,他不仅申报了研究发明专利,他的“无刷电励磁机”更是获得了云南省优秀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发明第五届发明博览会的金奖。
随后的几年,李红涛一直沉醉于多项技术研究,同时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他还把自己两次成功越狱的经验分享给了看守所,并且帮助看守所研究出了一套全电脑监控管理系统,也正因为如此,昆明市看守所被评为全国模范看守所。
鉴于李红涛一系列的重大立功表现,1997年死刑改判为17年有期徒刑,随后在2000年7月25日又减刑两年半,在2002年7月1日再次减刑一年半,在2009年被刑满释放。
被称为“监狱奇才”李红涛,从死刑到死缓,再到刑满释放,我有几点想说的:第一,李红涛的命运自己掌握,浪子回头金不换,终于靠着自己的发明创造,为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贡献,让自己的生活有了传奇色彩。
第二,李红涛的事例,只是一个特例,一般人很难复制,除了他的自我聪明,以及拿得出手的一身才华,更是因为关键时候迷途而返,才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加上他并没有罪大恶极的案子,才被国家网开一面。
第三,昆明看守所本着对人才的爱护,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给他提供场所和必要的材料,如果实验不成功,时间到了该执行就执行。
李红涛之所以被称为“最牛的死刑犯”,不光是李红涛的聪明,更是因为他的聪明用在了对的地方,为祖国作出了贡献,用自己的表现获取了减刑和刑满释放。
当然,这种以“成就或者贡献”来换取减刑的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向死而生的李红涛,你们有什么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