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山的时候遇到了谁?

如题所述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一心一意地做事的话,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难以成功。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要目标明确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猴子从梦中醒来。它看到暖烘烘的太阳,决定下山去玩。小猴子兴高采烈地往山下走去。途中,一片桃林吸引了小猴子的目光。它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几个,边吃边往山下走。不知不觉,小猴子走到了一片玉米地里。
看着一个个硕大的玉米棒,毫不犹豫地扔掉了桃子去摘玉米。

看着手中金灿灿的玉米棒,小猴子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小猴子到了山下,山下有一片西瓜地。小猴子走得又累又渴,心想:这下可以饱餐一顿了。小猴子扔掉玉米,摘下一个大西瓜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地从旁边经过。小猴子想找兔子玩,于是就丢掉了西瓜去追兔子。可是小兔子跑的太快,小猴子没追上。

小猴子一无所获,垂头丧气的回到家。把自己在路上的见闻告诉了妈妈。妈妈告诉它:“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听了妈妈的话,小猴子惭愧极了。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下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和庄。该文讲述了小猴子在下山途中先后经过玉米地、桃树、瓜田,并遇上了一只小兔子,最后一无所获回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该文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

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 “ 又大又多 ” 、 “ 又大又红 ” 、 “ 又大又圆 ” 、 “ 可爱 ” 、 “ 掰、找、扔、摘、捧、扔、抱、追 ” 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