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后一出戏被称为大轴子?

顺便问为什么倒数第二出称为压轴?

由来:

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数第二个节目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

扩展资料

旧时戏园演白天戏,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多开锣,到傍晚六点多打住,戏目有六七出甚至八九出,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为新角儿或学生们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是观众最欢迎的戏。这三段里每一段的末一出,叫做“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此乃清末民初北京几家戏园子演戏的规程,说“轴子”就是每段最末演出的剧目,而倒数第二出戏便成了“压轴”。

北京老戏班的传统,派戏人总是把唱工最好的戏,也就是这戏班中的台柱演员的戏,排在倒数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戏,则是全武行的戏,由戏班全体武行演员参与演出,这类戏占用的时间为一刻钟,所谓“一打一散”(角色上来简单地交代一下情由,双方便开打几回合,胜负决定之后戏就结束),当时多数听戏行家为达官贵人之属,看大轴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压轴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国粹京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压轴”本是京剧的“术语”。京剧一场戏如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
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称之为“压轴”;第
五出(最后一出)则叫“大轴”。如今误用倒数第二的“压轴”来称倒数第一,实在
是贻笑大方。

有以上五种名称的时代,京剧还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演出两三个小时的,那时的京剧演
出是从大白天就开始——一般是下午一两点钟就唱开锣戏了。演到了一两个小时之后
,一些观众可能有点疲倦啦,就唱一出“硬整”一些的剧目,给大家“提提神”,这
就是“早轴子”。

到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再唱一出热闹戏,叫叫座儿,这是“中轴子”的作用。

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较重要的“正戏”,要一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结呢。所以,最好的“
角儿”、最硬的剧目都要放在最后才拿出来。

一般来说,都是在倒数第二出戏放上最佳阵容的演出——这叫做“压轴戏”,它必须
“压”得住阵脚,否则就会出现观众大量离开剧场的现象,一个一个观众走去,叫作
“抽签儿”,大量观众离开就叫作“起堂”——这在剧团是非常可怕的失败!所以“
压轴子”的都是好戏。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而“大轴子”则往往是一出热闹的武戏,火爆炽烈,既能够给大家以艺术的满足,又
能够给整场演出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出戏演出的时候,大家也就知道该走了——所以
这出“大轴子”戏又被叫作“送客戏”。

由此可见:一般人将“压轴戏”当作重头戏来看,其实倒也并非全无道理的。当然说
“压大轴”可能就更“科学”一点啦!

当时曲艺演出被叫做“十样杂耍”,每场十四个节目,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往后排,倒数第二叫“压轴”,最后一场叫“大轴”。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的40年代相声顶多就是“压轴”。侯宝林起初排在第六,经过2年的奋斗,最终冲破了老规矩,把相声推到了演“大轴”的位置,并从此再也没有改变过。

我们看戏时,常听人说什么压轴、大轴。据说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第二的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

当然,演出的各种戏目也有不同的名称。如演出的第一出戏叫开场戏,开锣戏,或者叫“帽儿戏”。如演员到某一地方演出,第一场戏,或前三场戏又称为“打炮戏”,也可写成“打泡戏”,都是剧团挑班的名角演出的拿手戏,即代表剧目。如只演出某一大戏中可以独立演出的一场戏或一个段落,称为折子戏。如连续几天演出同一剧目,每天只演出其中一个段落,如十本《大红袍》、七本《狸猫换太子》、连台本戏《三国志》,统称为连台本戏。如一出戏里有两个主要演员,像《武家坡》、《四郎探母》,称为“对儿戏”。如下面一出戏的主要演员没有到场,临时要求其他演员演出的戏,称为“垫场戏”。如果是两个剧种,例如京剧与梆子同台演出,称为“两下锅”。如一出戏中有许多名角联合演出,像《龙凤呈祥》、《四郎探母》、《〓蜡庙》,称为大群戏。

参考资料:好几个地方查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8-02
说“压轴戏”这一戏剧术语来源于京剧,是一个误会。据查,“压轴戏”来自六七百年前宋元传奇的折子戏专场。因为在传奇的折子戏里,常有一些演技精彩、故事上相对的完整并且有独立情节通过加工更为精粹的剧目。“压轴戏”在人们艺术生活中,有两种情况。其一,历史上一个演出专场,往往长达五六个小时或更长,可以有五六个折子戏,也可以有七、八折或更多。这些剧目排列的顺序程式是,第一出叫“开锣戏”,第二、三出叫“小轴子”或“早轴子”,第四或第五六出叫“中轴子”最后一处则叫“大轴子”。而安排在大轴子前面亦即全场的倒数第二出戏就叫“压轴戏”。因为“大轴子”常安排的是红火热闹的“武打戏”,所以他前边的这个压轴戏,就必须要主要演员唱、做并重的拿手“文戏”。秦腔里的《辕门》、《三娘教子》、《打柴劝弟》等;京剧里的《空城计》、《玉堂春》、《群英会〉等。其二,由于“周”是枢纽、是中心、要害,因此,许多地区、许多剧种在一个折子戏的专场演出中,为了使剧场气氛一浪高过一浪。是观众情绪最后形成高潮而又不致精神疲惫的离开剧场,像把压倒许多诗文最优秀的篇章叫做“压卷”一样,他们总是精心的把质量最高、分量最重而且是场座俱佳、威震一方的名演员的驰名剧目放在最后。所以称这样的压台戏为“压轴戏”。

参考资料:http://www.booksir.com/culture/biaoyan/feilei/xiqu/fenlei/qinqiang/qinqiang-yazhou.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