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全诗的上一句

如题所述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2]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第2个回答  2016-12-20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人》

刘长卿在这里描绘了一幅雪夜深山投宿的图画,一位孤独的老人,奔波于荒山野岭之间,在弥天大雪的寒夜,在午夜的犬吠声中敲门投宿的苍凉景况,不禁对投宿老人寄以深深的怜念,也感到白屋主人艰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