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科学课堂参与度

如题所述

参与度;课堂教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程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也必须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众所周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但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不足、如何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仍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注重情感建立,保持学生主体性是参与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加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师生感情的建立有利于知识传授过程的发生,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保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令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注重情感建立,保持学生主体性,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1、营造民主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喜爱任教老师的情况下,在没有感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乐于去学习。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蹲下身子,与他们沟通,跟他们交朋友,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从而使他们爱老师,爱科学。同时,教师还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给每位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不偏爱、不漠视,这样每一位学生才能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实现民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气氛才能保持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才能更高。
2、树立榜样力量,科学激励学生
榜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把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地展示出来,所以它不仅能影响人的外在行为,还影响人的情感认识。小学生做事情很容易受感情影响,树立一个榜样,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模仿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科学课家庭作业的布置与落实一直是个让我感觉头疼的问题,每次布置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或准备材料,结果却发现能够认真完成的人少之又少,这也使得课堂参与程度受到影响。后来,我决定实行榜样教育,上课前,我在班内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搜集榜样。我将定为榜样的学生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学生看,指出他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很认真,同时请他来说一说作业是如何完成的。这样坚持几次以后,我发现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上课时学生也更加的积极主动了。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好了。
3、正确评价学生,适时引导学生
师生之间良好感情的建立,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心境。在科学课堂上,有许多学生都积极思考,争取发言,他们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反馈,特别是对其答案的肯定。当他们被肯定时,从他们的神情中就可以看到极强的满足感,接下来的学习也会更加积极认真。但如果答对了教师不及时肯定,或者答错了受到了冷落,都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随便说“错”字,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注意发现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鼓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经常遭遇失败,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并失去探究的信心。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挫折,带领他们分析失败原因,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如,在《物体的沉浮》一课中,学生在尝试改变橡皮泥在水里的沉浮这一活动中遇到了问题,这时候老师启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形状的物体比较容易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受到老师引导的启发后,改变方法进行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
4、师生齐心协力,合作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科学课上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程度。因此,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但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材料的准备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才智,才能让科学探究之路走得更好。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齐心协力,合作准备,这样不仅增进师生之间合作信任关系,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由于是自己准备的材料,学生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中,有一项探究活动是观察蚂蚁,课前我和学生做了约定,他们负责捉蚂蚁带到教室,老师负责帮他们准备放大镜以供他们观察使用。上课时,我刚进教室,学生就围起我,争先恐后的给我展示他们带来的蚂蚁,还有学生着急的问我:“老师,你准备好放大镜了么?”出乎意料的,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了蚂蚁。我给每个小组分发放大镜,布置好观察任务,他们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捉来的蚂蚁,除观察任务之外,还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他们积极汇报着捉蚂蚁过程中的发现:“我发现蚂蚁喜欢成群结对地住在一起,一般在地下建窝。”“我知道蚂蚁喜欢吃甜味食物,我把白糖放到它的附近,它闻到了甜味,就慢慢爬过来,先是用腿试探一下食物,看到没反应,它就想要把食物拖走。”……由于学生带来的蚂蚁是在不同的地方捉来的,下面观察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情况的探究活动就更容易进行了。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保持科学趣味性是参与的保障
以往把科学课定义为“知识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知识,而现在低年级科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景,趣味性更浓了。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诱惑。因此,只有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保持科学趣味性,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参与度。
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确保调动起学生兴趣,使他们尽可能参与到学习中。如:
1、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一开始就新颖有趣,引人入胜,那么直接就能够迅速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在《神奇的水》一课中,我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一朵花,它的一半是红色,另一半是蓝色。这与学生的原认知经验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想去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都想去揭开这个谜,所以,他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了下面的探究活动中。
对小孩子来说,爱玩是天性。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单调乏味的知识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变得有趣引人。在课前通过游戏来导入,无疑给课堂教学“注射”了“兴奋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光的折射》一课的导入:课前,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阳光打靶游戏,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光的反射来进行这个游戏。学生在玩游戏中,复习了旧知,探究新知的欲望也被激起了。
2、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学生能在亲自动手实践中克服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参与热情也就更加浓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提升其主动探究的热情。如:在《做一名小科学家》一课中,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只剪好的纸鹦鹉,问学生谁能让纸鹦鹉立在手指上,学生一听,兴致就来了,同时信心满满地纷纷说能。我请了几位学生上来动手尝试,都失败了。看着他们气馁的样子,我便说:“其实,老师也不能,但借助一样东西可以做到。”我出示回形针,让学生思考回形针放在什么位置能够成功。然后在小组间开展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找到成功的方法。他们每个人都积极想办法,积极动手尝试,当有个小组使得纸鹦鹉站起来时,整个小组都欢呼了起来。我让这个小组的代表展示成功的方法给大家看,其他小组便迫不及待的去动手试一试了。接下来,我抛给学生更大的挑战,想办法让更多的物品站在指尖上。我准备了三角形纸片和纸龙虾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地马上动起手来。他们个个开动脑筋,小组成员个个动手试一试,还积极地请教老师,认真思考发现其中奥秘。终于,有个小组成功了,又一个小组成功了……当全部小组都成功的时候,他们激动的欢呼着鼓起掌来,这掌声为别人,也为自己。在这节课中,学生充分地动手,充分地参与,充分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将使他们对以后的科学课充满着热情和期待。
3、生动直观的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借助一些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主动去观察、体验。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加有兴趣去观察研究,更能认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往主要靠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无动于衷”,使得课堂参与程度很低。然而,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却能够使抽象变为直观,化虚为实,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等的限制,将客观事实或过程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学“昼夜的形成”时,知识内容较好掌握,但很多学生难以想象是怎么一回事。多媒体教学通过录像、制作等,将整个日地运行以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完整演示出来,学生亲眼目睹后,就容易理解多了。
总之,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