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故宫排水系统是谁设计的

如题所述

故宫排水系统的设计者,大多数人公认的是蒯(kuǎi)祥。
他是中国明代建筑匠师。生于明惠宗朱允炆建文元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今江苏吴县人 。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富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 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1417)、皇宫前三殿。
紫禁城的“总设计师”是明初著名匠师蒯祥。蒯祥是苏州香山渔帆村人,生于1398年,卒于1481年。北京紫禁城是蒯祥带领他的团队“香山帮匠人”以及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们集体营造的。蒯祥充当了“鲁班”的角色,是总设计师。
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评价,同行叹其技艺如鬼斧神工,而在京城“违其教者,辄不称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介,认为蒯祥在建筑学上的创造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其几何原理掌握得相当好,榫铆技巧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营建北京宫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是在全国征召能工巧匠,技艺高超者不独蒯祥一人,在营建的过程中曾先后涌现出许多的著名工匠。例如工于设计的蔡信,瓦工出身的杨青(官至工部侍郎),还有与蒯祥同时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陆祥等很多人。

故宫建成至今已近600年,在这近600年的时间中,有过千余次特大暴雨,却见不到有过因积水而栓塞的记载,这估计能让现代中国的城市建筑设计师无地自容。北京城北高南低,故宫的设计暗合了这个特点,故宫的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 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 米,差约2米。这约2米的高度使得故宫的积水由北向南流。其主要建筑前三殿、后三宫,东西六宫等等院落都有南北向的雨道,顺其地势,雨水能够直接从中间向两边排水。
故宫的房屋以及水井台都建在高出的台基上,台基不仅使得宫殿更为雄伟,也使得地面的水没有进入房屋和污染饮用水的可能性。特别是三大殿的台基,足足有8米多高!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台基也会积蓄大量的雨水,设计师便把台基设计成中间高,四周低的样子,台基的水自然也能快速排出。台基四 周栏杆的底部,都还设有用来排水的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精雕细琢的“螭首”,也是用来辅助雨天排 水的孔道。每逢雨天,雨水从 1142个排水孔喷出,呈现“千龙喷水”景观,逐层下落,流到院内。
故宫的设计师在城内设计并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故宫西北角楼偏东的南河帮上,有一石砌券洞,这便是内金水河流入宫内的进水口,进水口设有控水闸,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汛则可以关闭。故宫的地上地下都布满了或明或暗、纵横交织的排水系统,使得这拥有数以百计的院落在雨季时雨水能够通畅排出。
故宫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 纵横交错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通过北高南低的地势泻入内金水河流出。故宫城墙外环绕着一条护城河,河水与故宫里的金水河相通。金水河的水,借故宫的地势流入护城河。

大面积铺设透水地面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采用的防洪措施,中国的工匠在600年前就将这一措施用在了故宫的设计上。故宫的室外场地多用与土壤相通的砖石铺设而成,这些砖石之间的缝隙大。一旦下雨,砖石之间的隙缝便可将雨水直接吸收入地。
明、清两朝还规定,每缝春季,都得有专人对宫内的沟渠进行疏通。 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掏修沟渠用“旧样砖二百三十五个,清白灰四千五百六十斤,石匠二百三十工半,瓦匠七十一工拆夫八名,清理夫四名,刨夫五百七十九名半,平垫夫四十七名,运夫一千七百五十六名,总共夫二千伍佰二十六名半”
由于朝廷重视,维护及时,因此沟渠始终保持畅通。到了光绪年间,紫禁城的许多沟渠坍塌淤塞,清政府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疏通。清代紫禁城的最后一次维修沟渠便是这一次,这场维修攻城进行了3年,于光绪十一年(1885 年)四月,直到光绪十三年七月才完成。据记载,这次的维修工程耗费白银超过 22 万两。这次的维修不仅掏挖了金水河 2100 米长的河道的淤泥,还将紫禁城内总长度约
8000米的所有大小沟渠全部挑挖了一遍。
正是这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完善的后续维护 , 才使得这拥有 90 多个院落、共计 72 万平方米面积的紫禁城600年从未发生过“雨患”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9

功能强大的排水系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