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岳飞)作文600或800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我心中的民族英雄—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一、 关于民族英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自民族出现后,在其自身发展及与他民族

交往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物,有的被称为民族英雄。

由于民族的形成发展以及民族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历史现象,因而,对民族英雄的判断及评价“就不能用一条简单的原则来贯穿一切历史时代,而是要根据各个时代各个部族或种族间的具体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基本上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国内各族和外国民族的矛盾斗争,另一种是国内各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英雄只能是国内各族与外国各族的矛盾斗争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比如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

其实这样的划分,是没有根据各个时代、部族的具体历史条件进行分析,是片面和不客观的。

我认为在国内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斗争中,坚决反对异族的剥削和压迫,为维护本民族人民的利益,保卫本民族的独立和 *** 而英勇斗争的各民族的英雄人物都应是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

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1103—1142),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

当时正值金兵南下,“杀戮生灵,劫掠财物,驱虏妇人,焚毁屋舍产业”,引起汉族在内的中原各族人民的无比仇恨。

他从二十岁起入伍参军,“精忠报国”是他一生所为之奋斗的理想。

1128年秋,岳飞领兵北渡黄河,在胙城(河南延津北)击溃了金兵。

这年10月,金兵长驱深入江南,岳飞的部队活跃于太湖流域的广德(安徽广德)、溧阳、常州一带,在对金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

12月,当金兵取道广德,向浙江进犯时,岳飞将其拦腰截击,歼敌一千多名,活捉金兵将领二十多名。

岳飞驻军广德钟村时,一时粮草十分缺乏,战士们宁愿忍住饥饿,也不随便拿走民间的粮食。

1134年(绍兴四年),岳家军收复了襄阳府、唐州、邓州、随州等地。

岳飞十分重视善后工作,除了战士们屯田外,还招抚流亡百姓,为人民解决粮食、种子、耕牛,使生产得以恢复。

襄阳等六郡,西连川、陕,南接湘、赣,东邻两淮,北通豫鲁,是反攻中原的重要基地。

面对大好形势,他主张大举北伐。

他在鄂州所写的《黄鹤楼》词中,有“何日请缨提劲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言壮语。

他向宋高宗急呼,北渡黄河,“直捣中原,恢复故疆。”

1136年,岳飞进驻襄阳。

一部分岳家军从襄阳出发,打到了洛阳西南的长水县境内,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军锋直逼黄河。

此时黄河北岸的民兵兴高采烈的日夜盼望岳家军的到来。

岳飞满怀信心地对将士们说,总有一天要打到敌人的老家,“直抵黄龙,与诸君痛饮!”

岳家军的抗金意识越是坚定,跟宋高宗的求和方针越是发生冲突。

岳家军不但不能北上,反而奉命退守鄂州。

百感交集的岳飞,在鄂州写了一首表明自己一生志愿的《满江红》。

他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感情和“还我河山”的抗金意志,是与人民愿望息息相通的。

1137年,宋高宗从平江到建康,岳飞陪同其行。

一路上,岳飞谈论北上收复失地的军事打算,认为必须抓紧时机,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时刻,一鼓作气,奋勇杀敌。

岳飞说:北方人民正在引颈相望,时机是不能再失的。

但是高宗都把这些话当作耳边风。

三、“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南宋宣布和议告成,结果是: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送给金朝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金朝退还陕西、河南地;归还徽宗的棺木。

宋高宗和秦桧一伙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朝廷内大办“庆功”典礼。

岳飞对秦桧的议和表示愤慨。

他拒不接受加官,并对宋高宗说:“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但“好景”不长,金朝以宗弼为统帅,于1140年5月发动四路金兵南下,战线从东边的淮水下游起,一直伸展到西部的陕西。

在这条战线上,南宋的主要将领有韩世忠、岳飞、吴璘等。

岳家军在进军中,士气高昂,军纪严明。

1140年7月,宗弼带领一万五千名精锐骑兵,采取两面包剿的战术,向郾城进攻。

岳家军出动步兵,用长柄捆着锋利的长刀,专砍马脚,打乱的敌人的阵线。

岳飞率四十骑冲入敌阵,战士们又用大斧进行肉搏战,终于打败了郾城的金兵,这就是著名的“郾城大捷”。

此时,岳飞眼看“金贼必亡之日”已经到来,几次上书,要求高宗立即发出命令,各路大军同心协力,一齐北上。

但是宋高宗害怕人民的力量,更担心岳飞兵力扩大,危及他的皇位。

宋高宗和秦桧坚持停战求和,全线撤兵。

岳飞接到突如其来的退兵命令,感到气愤。

他上述抗辩,认为“天时人事,强弱已见。

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但是高宗放弃中原的决策早已确定,秦桧又以高宗的名义,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紧急命令,勒令岳飞立即退兵。

岳飞在高宗的压力下叹息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当岳家军从前方撤离时,百姓们嚎啕大哭。

人们拦住岳飞苦苦哀留,岳飞悲痛万分。

他身为宋朝大帅,不敢违抗朝廷的命令。

后人说岳飞这是所谓的“愚忠”,其实我觉得这是由儒家传统忠君爱国的思想所影响的,他如果不听从中央调遣,那与叛乱无异。

我想我们不能只看到岳飞所谓的愚忠,毕竟这是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的;不过我也为岳飞没有能继续北伐而感到惋惜。

岳家军退驻鄂州,前方已经收复的城市,又沦入金人之手。

1141年,秦桧等人采取手段解除了岳飞的兵权,并且将岳飞、岳云、张宪等逮捕入狱,此时的岳飞痛心长叹:“我为国忠心,一旦都休!”

求和派找不到岳飞谋反的证据,竟“莫须有”三字于1142年1月(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毒杀了岳飞,斩杀了岳云和张宪。

三十九岁的岳飞,就这样含冤而死。

悲哉!悲哉!最牢固的城墙并不是被他人攻陷的,而是从内部瓦解的。

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对于岳飞的功绩和民族气节,即使是宋金对峙的当时,金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142年,护送宋高宗母韦氏及徽宗灵柩南归的金朝使者在临安同南宋官员谈论岳飞时说:“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犯。”“飞之威名战功,暴(通“曝”)于南北”,承认岳飞是一位英雄人物。

评价民族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不应苛求古人,同时也不能把历史人物现代化,与现实作轻率的类比,以古喻今的方法不仅不能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反而会导致简单化的倾向,甚至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

岳飞,我心中的民族英雄。

“精忠报国”—爱国言行的统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就太平”—为官戒条;“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治军的严明;“待一万人如待一人”—平等待人;“北虏未灭,何以家为”—高尚的情操。

毫无疑义,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精神遗产的一部分,使岳飞的英名及业绩历经800余年而盛传不衰。

岁月的冲击不能磨损,政治的风雨难以摧毁。

因为他代表着我们民族传统的浩然正气,代表着我们先人优秀的情操和素质。

注释:

一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载《新建设》1952年9月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