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字词成语 有诚意者进!!ji

2010年高考字词 成语 等基础知识要点
急用。 要精品!!
好的话加分!

成语应用几乎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章不少,大都把成语误用的类型归结为如下方面:(1)对象误用,譬如19四年的高考成语“美轮美奂”多形容“房屋建筑”,却用在人物形象方面,就属于此类现象;(2)感情色彩误用,这是高考成语题的常见错误,几乎每年都考到这种类型,譬如1995年的A项“无所不为”、B项“半斤八两”,1997年的“趋之若鹜”,1998年的B项“处心积虑”,都属于成语的感情色彩误用;(3)同义成语误用,1991年、1994-年、1998年都考过同义成语误用现象,也有相关文章的深层次论述,不用赘述。

笔者力避上面这些论述,力求对高考未考或高考已考但还研究不深人的成语运用现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重视谦辞成语的研究

2001年高考题考过一个谦辞成语“蓬荜生辉”,不少考生对这类成语的认识不十分清楚,因此,对这类成语进行一些深入研究确有必要。谦辞,表示谦虚之言辞,大多用于自称,命题者往往利用对象误用命题。比如,“一枝之栖”的意思是“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只能用在自身不能用在对方。

例1:但望先生鼎力相助,能得一枝之栖,就深感大德了。

笔者搜集如下谦辞成语,有待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为了节约篇幅,不对每一个成语的用法作深层次解释:

一得之遇才疏学浅尸位素餐凡桃俗李

不足挂齿见笑大方抛砖引玉区区之数

愚者一得德薄能鲜蓬门荜户力不胜任

笨鸟先飞不情之请敝帚自珍管窥蠡测

二、重视成语的性别研究

利用成语的性别指向在高考中命题还未曾出现过,因此,成语的性别研究也是我们超前研究的一个亮点。譬如“豆蔻年华”,多指女子十三四岁,如果说成是“这个男孩正值豆蔻年华”,就是成语性别误用的典型例子,成语性别多指女性成语,即只能用于女性而不能用于男性。笔者也搜集如下女性成语以供参考:

豆蔻年华二八年华破瓜之年及笄年华

花信年华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巾帼英雄

千娇百媚才貌双全天生尤物天香国色

夭桃称李水性杨花含情脉脉沉鱼落雁

秀外慧中林下之风待字闺中秋波微转

红颜薄命风韵犹存彩风随鸦衣香鬓影

嫣然一笑仪态万方齿若编贝蕙质兰心

琵琶别抱莺声燕语体态轻盈微时故剑

倾国倾城珠圆玉润珠围翠绕

三、重视双解关系成语的运用

双解关系的成语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成语的意义不同,感情色彩也相应不同,呈现出意义与感情色彩的双重性;另一种情况是成语的意义呈现出双解现象,但感情色彩并不一定相应变化。而考生很可能只注意到了成语用法的一个方面或者感情色彩的一个方面,在高考中误选答案,这种成语多次在高考题中出现。

譬如1992年高考成语C项“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是贬义词,又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褒义词;1995年高考成语D项“想人非非”,2000年B项“淋漓尽致”都属于成语双解现象,而此种成语在高考中出错率特别高,应当引起我们对双解成语的足够重视。

下面是笔者搜集的部分双解成语,以供读者共同探讨研究:

按兵不动按图索骥如虎添翼瞻前顾后

终南捷径左右逢源高视阔步难分难解

乘风破浪抓耳挠腮呼风唤雨披星戴月

拼死拼活披肝沥胆摇头晃脑旁若无人

战战兢兢冷若冰霜转弯抹角人仰马翻

细水长流六亲不认独善其身风流人物

体无完肤力透纸背纲举目张难兄难弟

四、重视“望文生义”现象的研究

不少文章总结了成语“望文生义”误用这种普遍现象,但并未从深层次上揭示命题者如何设置错误选项的规律,笔者分别比较了1995年、1997年、1999年的高考成语“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炙手可热”,等等,总结出了如下答题规律:我们只要摘取成语中的部分意思,代人全句中能讲得通,往往就是“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现象。而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从成语的来源、成语的结构、成语的发展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切不可分而化之,断章取义。命题者往往利用成语中一两个“耀眼”的字,迷惑考生,最终让考生出错。遇到此类成语,我们应该仔细辨认,反复推敲,方可定夺,切不可草草下笔。现举三例以深入解读这类误用现象:

例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道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全国高考成语题D项)

考生往往只抓成语中的“空巷”两个字,理解成:既然巷子都“空”了,自然街道上静悄悄的,人们都守在家里看电视去了。考生以为成语正确,其实,正是由于他们不明白成语的来源,未把成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致误。“万人空巷”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的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出自苏轼的《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责任编辑:汪春)

例3: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全国高考成语题C项)

考生很可能只抓住此成语的一部分进行理解,或者是“炙手”或者是“可热”,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字面上都可理解为“热门”或“抢手”的意思,将其代入句中又讲得通。

考生很可能匆忙选择答案。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比喻人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接近。

例4: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2/)04年湖北省高考题)

在考场这种特别紧张的气氛之下,考生往往急于求成,抓住成语中“差”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差强人意”即“不满人意”,代人句中又讲得通顺,因此考生很可能草草选择。其实,“差”是“稍微、比较”的意思,“强”是“振奋”的意思。成语的原意是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类似以上种种,利用成语中一两个字的字面意思代人文句中讲得通的,很可能是“望文生义”现象,考生应该深思慎取。

五、重视含蕴关系成语误用的研究

含蕴关系成语误用主要是指成语本身包含了句子中可能出现的一部分意思,由于不明白成语意义而误用的现象,实际上还是属意义范畴方面的误用。例如1997年高考成语题“莘莘学子”,“莘莘”是“很多”的意思,而在该成语前加“一位”就是错误的,因为“莘莘”就已含蕴了数量,加上“一位”修饰限制“莘莘学子”就自相矛盾了。又譬如成语“贻笑大方”的意思是“被内行的人笑话”,成语本身就含蕴有被动者,如果说成“被他人贻笑大方”,就是因成语的含蕴关系理解不透而误用。

下面对这类成语误用现象举几个例子作深一层的解读:

例5: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的真诚话。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成: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

例6: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乘着暴风一直上升。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成:乘风扶摇直上。

例7:蓬筚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

提示:我们不能说成:您的到来,使寒舍蓬荜生辉。

例8:日月如梭:形容时光迅速过去。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时光日月如梭。

六、重视从语法的角度去研究成语运用

我们研究成语往往把成语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来研究,其实,命题者很可能转移考生视线,延伸到语法的层面来考查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考虑到成语本身具有的语法特征以及与前后的搭配,应从成语的内部研究延伸到成语的外部研究。

譬如“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形容某事物常见,就不觉得特别奇怪了。从词性上讲,是动词性的短语,但从搭配上讲,这个成语并不能带宾语,不能说:“某某司空见惯了什么东西”,即使要带宾语,也只能说成是“对什么司空见惯”。用状语将宾语转移位置提前。

又譬如“奇谈怪论”,指“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言论”,是名词性短语,它就不能修饰名词,但我们很可能只抓住“稀”与“古”字,误认为其是形容词,下面的例句就不恰当:

例9: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了人们的嘲笑罢了。

另外,部分成语有比较常见的搭配,譬如“空穴来风”就经常说成“并非空穴来风”,“望其项背”多用否定“难以望其项背”。这些我们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灵活运用。

七、重视从语境的角度去研究成语运用

我们应把成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成语的程度、范围、轻重与语境是否恰当,是否有逻辑矛盾,这是2002年高考成语题命题的一个亮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例10: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的,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时,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会有口皆碑。

(2002年全国高考题C项)

提示:有口皆碑,从通常解释的意思看是“比喻人人称赞”,似乎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即理解为“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人人称赞”。但是,仔细读一读,体味其中发觉这种“变化”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

例11: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

提示:从句子的上下关系来看,此句中的“同流合污”就属于“语义过重”。

例12:国庆节我去商场,看到营业员和颜悦色的目光。

提示:“和颜悦色”是形容脸色的,它就不能修饰“目光”,此搭配导致前后修饰矛盾。

结合高考命题规律,我们从以上七个方面对高考成语题作一些边沿与超前研究,以期对同仁们有所启迪。但解答高考成语题要讲究长期的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我们应该把成语积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高一到高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上考场才能源头活水,稳操胜券。

(责任编辑:汪春)

参考资料:http://learning.sohu.com/20060421/n242901614_1.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9
第2个回答  2009-06-28
2001年高考题考过一个谦辞成语“蓬荜生辉”,不少考生对这类成语的认识不十分清楚,因此,对这类成语进行一些深入研究确有必要。谦辞,表示谦虚之言辞,大多用于自称,命题者往往利用对象误用命题。比如,“一枝之栖”的意思是“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只能用在自身不能用在对方。

例1:但望先生鼎力相助,能得一枝之栖,就深感大德了。

笔者搜集如下谦辞成语,有待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为了节约篇幅,不对每一个成语的用法作深层次解释:

一得之遇才疏学浅尸位素餐凡桃俗李

不足挂齿见笑大方抛砖引玉区区之数

愚者一得德薄能鲜蓬门荜户力不胜任

笨鸟先飞不情之请敝帚自珍管窥蠡测

二、重视成语的性别研究

利用成语的性别指向在高考中命题还未曾出现过,因此,成语的性别研究也是我们超前研究的一个亮点。譬如“豆蔻年华”,多指女子十三四岁,如果说成是“这个男孩正值豆蔻年华”,就是成语性别误用的典型例子,成语性别多指女性成语,即只能用于女性而不能用于男性。笔者也搜集如下女性成语以供参考:

豆蔻年华二八年华破瓜之年及笄年华

花信年华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巾帼英雄

千娇百媚才貌双全天生尤物天香国色

夭桃称李水性杨花含情脉脉沉鱼落雁

秀外慧中林下之风待字闺中秋波微转

红颜薄命风韵犹存彩风随鸦衣香鬓影

嫣然一笑仪态万方齿若编贝蕙质兰心

琵琶别抱莺声燕语体态轻盈微时故剑

倾国倾城珠圆玉润珠围翠绕

三、重视双解关系成语的运用

双解关系的成语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成语的意义不同,感情色彩也相应不同,呈现出意义与感情色彩的双重性;另一种情况是成语的意义呈现出双解现象,但感情色彩并不一定相应变化。而考生很可能只注意到了成语用法的一个方面或者感情色彩的一个方面,在高考中误选答案,这种成语多次在高考题中出现。

譬如1992年高考成语C项“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是贬义词,又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是褒义词;1995年高考成语D项“想人非非”,2000年B项“淋漓尽致”都属于成语双解现象,而此种成语在高考中出错率特别高,应当引起我们对双解成语的足够重视。

下面是笔者搜集的部分双解成语,以供读者共同探讨研究:

按兵不动按图索骥如虎添翼瞻前顾后

终南捷径左右逢源高视阔步难分难解

乘风破浪抓耳挠腮呼风唤雨披星戴月

拼死拼活披肝沥胆摇头晃脑旁若无人

战战兢兢冷若冰霜转弯抹角人仰马翻

细水长流六亲不认独善其身风流人物

体无完肤力透纸背纲举目张难兄难弟

四、重视“望文生义”现象的研究

不少文章总结了成语“望文生义”误用这种普遍现象,但并未从深层次上揭示命题者如何设置错误选项的规律,笔者分别比较了1995年、1997年、1999年的高考成语“首当其冲”“万人空巷”“炙手可热”,等等,总结出了如下答题规律:我们只要摘取成语中的部分意思,代人全句中能讲得通,往往就是“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现象。而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从成语的来源、成语的结构、成语的发展整体上把握其意思,切不可分而化之,断章取义。命题者往往利用成语中一两个“耀眼”的字,迷惑考生,最终让考生出错。遇到此类成语,我们应该仔细辨认,反复推敲,方可定夺,切不可草草下笔。现举三例以深入解读这类误用现象:

例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道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全国高考成语题D项)

考生往往只抓成语中的“空巷”两个字,理解成:既然巷子都“空”了,自然街道上静悄悄的,人们都守在家里看电视去了。考生以为成语正确,其实,正是由于他们不明白成语的来源,未把成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致误。“万人空巷”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的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出自苏轼的《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例3: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全国高考成语题C项)

考生很可能只抓住此成语的一部分进行理解,或者是“炙手”或者是“可热”,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字面上都可理解为“热门”或“抢手”的意思,将其代入句中又讲得通。

考生很可能匆忙选择答案。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比喻人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接近。

例4: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2/)04年湖北省高考题)

在考场这种特别紧张的气氛之下,考生往往急于求成,抓住成语中“差”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差强人意”即“不满人意”,代人句中又讲得通顺,因此考生很可能草草选择。其实,“差”是“稍微、比较”的意思,“强”是“振奋”的意思。成语的原意是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类似以上种种,利用成语中一两个字的字面意思代人文句中讲得通的,很可能是“望文生义”现象,考生应该深思慎取。

五、重视含蕴关系成语误用的研究

含蕴关系成语误用主要是指成语本身包含了句子中可能出现的一部分意思,由于不明白成语意义而误用的现象,实际上还是属意义范畴方面的误用。例如1997年高考成语题“莘莘学子”,“莘莘”是“很多”的意思,而在该成语前加“一位”就是错误的,因为“莘莘”就已含蕴了数量,加上“一位”修饰限制“莘莘学子”就自相矛盾了。又譬如成语“贻笑大方”的意思是“被内行的人笑话”,成语本身就含蕴有被动者,如果说成“被他人贻笑大方”,就是因成语的含蕴关系理解不透而误用。

下面对这类成语误用现象举几个例子作深一层的解读:

例5:肺腑之言:发自内心的真诚话。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成: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

例6: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乘着暴风一直上升。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成:乘风扶摇直上。

例7:蓬筚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

提示:我们不能说成:您的到来,使寒舍蓬荜生辉。

例8:日月如梭:形容时光迅速过去。

提示:我们就不能说:时光日月如梭。

六、重视从语法的角度去研究成语运用

我们研究成语往往把成语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来研究,其实,命题者很可能转移考生视线,延伸到语法的层面来考查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考虑到成语本身具有的语法特征以及与前后的搭配,应从成语的内部研究延伸到成语的外部研究。

譬如“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形容某事物常见,就不觉得特别奇怪了。从词性上讲,是动词性的短语,但从搭配上讲,这个成语并不能带宾语,不能说:“某某司空见惯了什么东西”,即使要带宾语,也只能说成是“对什么司空见惯”。用状语将宾语转移位置提前。

又譬如“奇谈怪论”,指“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言论”,是名词性短语,它就不能修饰名词,但我们很可能只抓住“稀”与“古”字,误认为其是形容词,下面的例句就不恰当:

例9: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了人们的嘲笑罢了。

另外,部分成语有比较常见的搭配,譬如“空穴来风”就经常说成“并非空穴来风”,“望其项背”多用否定“难以望其项背”。这些我们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灵活运用。

七、重视从语境的角度去研究成语运用

我们应把成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成语的程度、范围、轻重与语境是否恰当,是否有逻辑矛盾,这是2002年高考成语题命题的一个亮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例10: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的,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时,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会有口皆碑。

(2002年全国高考题C项)

提示:有口皆碑,从通常解释的意思看是“比喻人人称赞”,似乎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即理解为“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人人称赞”。但是,仔细读一读,体味其中发觉这种“变化”达不到“建碑来歌功颂德”的程度。

例11:少数党员干部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同流合污。

提示:从句子的上下关系来看,此句中的“同流合污”就属于“语义过重”。

例12:国庆节我去商场,看到营业员和颜悦色的目光。

提示:“和颜悦色”是形容脸色的,它就不能修饰“目光”,此搭配导致前后修饰矛盾。

结合高考命题规律,我们从以上七个方面对高考成语题作一些边沿与超前研究,以期对同仁们有所启迪。但解答高考成语题要讲究长期的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我们应该把成语积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高一到高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样,上考场才能源头活水,稳操胜券。
第3个回答  2009-06-28
说真的
你去买本高三复习资料就什么都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