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鸟名称的来历?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和典故吗?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髻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遥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中“伯劳”为何物?赶紧上网搜索,发现它不仅很可能是个2500年前的外来词,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还很有些来头。

  “伯劳”,又名“鵙”、“伯奇”、“伯赵”,有些地方叫“虎不拉”(虎纹伯劳,Tiger Shrike)。英文名Brown Shirk或Butcher Bird(屠夫鸟),拉丁名Laniidae。只要把英文读出来,就会发现它们发音上的一致性:Brown-伯劳,Butcher-伯奇/伯赵,Shrike -鵙!当然这些都是现代英语,不足为据,再查查古英语:

  “伯劳”,在三国曹植时代(公元前200年左右)就已出现;查一下《WEBSTER》, Brown源于古英语(公元450-1100年)Brun,意为褐色,描述该鸟“褐背白肚”;

  “伯奇”,亦见于曹植《令禽恶鸟论》,“伯赵”更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Butcher(屠夫)源于中世纪英语Boc,Boc源于公元前的凯尔特语,意为雄鹿、公羊、公兔,描述该鸟凶猛残暴。

  “鵙”(读作“局”),见于诗经(公元前1100-公元前600年),“鵙鵙”是它的叫声。Shrike,查《WEBSTER》唯一的意思就是“伯劳鸟”,源于古英语scric(画眉)和中世纪英语shriken(尖叫),可见英语里面它同样是一种叫声。而伯劳更早的拉丁名Laniidae跟它们发音完全不同。

  由此可以推测,“伯劳、伯奇、伯赵”没有字面含义,对应的英语却是有含义的,因此很可能它们是音译外来语;而“鵙”有含义,且与同时代的拉丁文发音不同,它应该起源于中国本土。而前后中文名称变化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4年。这应该可以作为“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02年西汉)开辟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就开始的一个例证吧。或许,《山海经》等古文献里的那些含义难解的名称也是外来语?

  延伸阅读:

  伯劳,一种凶猛小鸟,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以外的各个大陆,有10属72种,中国有1属10种,在我国大部分种类为候鸟,常见的有棕背伯劳、红尾伯劳、虎纹伯劳等。褐背白肚,上嘴钩曲,眼部有黑线。营巢在杨树、刺槐、杏等树上。喜食大型昆虫、蛙类、蜥蜴,有时甚至能捕杀比它身体还大得多的鸟类和兽类。伯劳虽属鸣禽,比麻雀稍大,但嘴大爪利,性情非常凶猛残忍,鸣声尖锐响亮。它们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就是往往将猎取的小动物贯穿在荆棘、细的树枝甚至铁丝网的倒钩上,然后用嘴撕食。有时,它们已经将捕获的昆虫、青蛙或蜥蜴等贯穿在没有长树叶的树枝上,但事后却忘记了来撕食,经过风吹日晒之后,这些小动物就变成了干瘪的尸体。过些时候,树枝梢上长出了分枝和绿叶,就变成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一条树枝上穿着几个昆虫、青蛙或蜥蜴之类的又干又瘪的尸体,而枝梢上却长出了繁茂的细枝和绿叶。这个“恶作剧”的做法又残忍又奇怪。残忍的是,这种“暴尸示众”的做法,确实太使人触目惊心;奇怪的是,树枝头明明长着分枝和绿叶,小动物的尸体是很难穿进去的,使得不明真相的人们众说纷纭,有些讲迷信的人甚至说这都是一些短命鬼干的事,因为短命鬼是幼年夭亡的鬼,免不了也有点孩子气,所以喜欢搞些淘气事。这种将猎物曝尸的习性使它在西方得到了“屠夫鸟”的恶名。

  它在古文中记载很多:

  伯劳最开始被称为“鵙”(读作“局”),见于《诗经·豳风》:七月鸣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吴澄著):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形容伯劳的鸣叫声)。因其猎物曝尸的习性,其叫声成为不祥之兆。而确认“伯劳”和“鵙”就是同一种鸟类的,是明代李时珍的考证(公元1518-1593年),他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勘正历代文人聚讼纷纭的“伯劳”疑案,根据七月鶪鸣、鶪好单栖、其能制蛇的特征,参考《礼记·月令》、《诗经·豳风·七月》、民间传说、俚言俗语等多方证据,辨证了“伯劳”即《礼记》、《诗经》里的“鶪”。由于考释详尽,言之凿凿,遂成千古定评。

  成语“劳燕分飞”的出典:“劳”指“伯劳”,出自萧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武帝)的《玉台新咏》中《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 伯劳在古代诗歌中通常用来比喻夫妻、情侣亲人朋友的别离。但事实上,伯劳和燕子的迁徙方向都是夏北冬南,歌中“东飞伯劳西飞燕”原本只是表达迁徙的离愁,后人望文生义,才引申为“各奔东西”。

  不仅如此,“伯劳”鸟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个重要角色: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说的是上古时代利用五种候鸟的不同迁徙时间来制定历法。少昊登基之时,恰是凤鸟飞来之日,因此“凤鸟氏”成为掌管历法的总负责人,叫做“历正”,位列在百官之首。其后四种是历正的属官:“玄鸟”是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是伯劳,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立春鸣,立夏止,立春立夏叫启;“丹鸟”是鷩雉(锦鸡),立秋鸣,立冬止,立秋立冬叫闭。

  它们的领导是五帝之一的“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拥有多项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昊”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少昊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此外他还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金”。他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帝王世纪》中言:少昊金天氏“作乐曰九渊”,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

  然而这个神通广大的“少昊金天氏” 为什么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如果他不是世界上天文历法、金属制造和音乐的最早发明者,如果这之间有上千年的差距,那么是否可能中西方文化在上古时代曾有过重大的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9
曾经有个孩子叫伯劳,母亲早死,父亲又娶。继母又生了一个儿子。一次,继母分伯劳和弟弟每人一份篦麻籽:你俩去种篦麻,篦麻出苗了就回来,不出苗就不回来。 走在路上,弟弟看伯劳的篦麻籽好看,于是提出换一换。 几天之天,伯劳的篦麻发芽了,弟弟的一棵没发。回不了家,变成一只鸟,说着:伯劳、伯劳,娘炒麻籽谁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