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几道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简答题:一、新时期十年小说思潮的发展历程二、试论古华《芙蓉镇》的艺术特征

如题所述

一、新时期十年小说思潮的发展历程是(从思潮角度分析,而非题材角度,否则分类方法就有区别):

最早出现的是“伤痕文学”(1977年——1979年),代表作《班主任》、《伤痕》

稍后发展成为“反思文学”(1979年——80年代中后期),代表作《天云山传奇》、《剪辑错了的故事》

进入80年初后,“改革文学”逐步兴起(其实“改革文学”从70年代末就有了,不过作品内涵还不够深刻),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从1983年后,“寻根文学”得到迅猛发展,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古船》

80年代末,“现代主义、意识流”色彩的文学作品建立了在文坛的应有地位,代表作《蝴蝶》、《山上的小屋》

二、古华小说《芙蓉镇》的艺术特征在于:

(1)融合了湘西地区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好山、好水、一方净土、地杰人灵的美丽背景,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美。

(2)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粉墨登场,他们的思想水平尽管并不相同,但语言很有个性化特点。

(3)作者巧妙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具有转折性的代表时期,描写上述人物的言行和地方风貌的变迁,深化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而且很精辟入里。

(4)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说教来揭示“左”的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却用带有道德思考的笔触,让人们在阅读中领悟人性的“真、善、美”(如秦书田的苦中作乐、谷燕山的凛然正气)以及“假、恶、仇”(如李国香的丑陋关系、王秋赦的投机污蔑)。

(5)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全书,而且略带开放性质的结尾具有警世意义。

一楼的网友审题不够仔细,第一问的内容不是现代文学的内容,而是当代文学的问题,抄百度是没有答案的。

参考资料:自己概括的,没抄过网上任何内容,请不要抄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26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国许多有识之士 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成为一代新的 作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便是这批新人的代表。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文 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 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报刊这种新的媒体出现了,一批新的报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们以报刊 传播其一、新时期十年小说思潮的发展历程是(从思潮角度分析,而非题材角度,否则分类方法就有区别):

最早出现的是“伤痕文学”(1977年——1979年),代表作《班主任》、《伤痕》

稍后发展成为“反思文学”(1979年——80年代中后期),代表作《天云山传奇》、《剪辑错了的故事》

进入80年初后,“改革文学”逐步兴起(其实“改革文学”从70年代末就有了,不过作品内涵还不够深刻),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从1983年后,“寻根文学”得到迅猛发展,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古船》

80年代末,“现代主义、意识流”色彩的文学作品建立了在文坛的应有地位,代表作《蝴蝶》、《山上的小屋》

二、古华小说《芙蓉镇》的艺术特征在于:

(1)融合了湘西地区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好山、好水、一方净土、地杰人灵的美丽背景,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美。

(2)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下粉墨登场,他们的思想水平尽管并不相同,但语言很有个性化特点。

(3)作者巧妙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具有转折性的代表时期,描写上述人物的言行和地方风貌的变迁,深化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而且很精辟入里。

(4)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说教来揭示“左”的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但却用带有道德思考的笔触,让人们在阅读中领悟人性的“真、善、美”(如秦书田的苦中作乐、谷燕山的凛然正气)以及“假、恶、仇”(如李国香的丑陋关系、王秋赦的投机污蔑)。

(5)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全书,而且略带开放性质的结尾具有警世意义。

品,写作方法也因适应报刊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在古文领域内 出现了通俗化的报刊文体,在诗歌领域里提出了“我手写我口”这样的口号。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这是因为“五四”作为一次新文化运动,不仅在社会史上开 启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在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在“五四”运动之前虽 然出现了一些带有新思想与新风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五 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质的变化。我们既注意19世纪末以来文 坛发生的渐变,更注重“五四”这个大的开阖。“五四”阖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 文学的门,同时打开了文学的一片崭新天地。 ;古华《芙蓉镇》的艺术特征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第2个回答  2009-06-25
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国许多有识之士 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成为一代新的 作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便是这批新人的代表。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文 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 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报刊这种新的媒体出现了,一批新的报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们以报刊 传播其作品,写作方法也因适应报刊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在古文领域内 出现了通俗化的报刊文体,在诗歌领域里提出了“我手写我口”这样的口号。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这是因为“五四”作为一次新文化运动,不仅在社会史上开 启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在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在“五四”运动之前虽 然出现了一些带有新思想与新风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五 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质的变化。我们既注意19世纪末以来文 坛发生的渐变,更注重“五四”这个大的开阖。“五四”阖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 文学的门,同时打开了文学的一片崭新天地。 ;古华《芙蓉镇》的艺术特征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以人物命运的变迁传达出深广的社会内涵,揭示了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影片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优良传统,取得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