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是什么意思

我知道脾和啤是谐音,都是二声pi
那三声的痞是不是他们的谐音呢?
还有谐音字是这样,谐音词呢?
谐音词有两到三个字的时候又怎么算呢?

谐音

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例如:

①妇人原来本姓〈倪〉,生成一个大肚子,嫁给懒汉吃酸菜,嫁给勤人吃肉鱼。

猜一用具(谜底:菜坛子)

②邢大舅就喝了一杯,说道:"……那土地道:'这墙砌的不结实。'众神将道:'你瞧去。'土地一看,果然是一堵好墙,怎么还有失事?把手摸了一摸,道:'我打量是真墙,那里知道是个"〈假墙〉"!'"众人听了,大笑起来。〈贾蔷〉

也忍不住的笑,说道:"傻大舅!你好!我没有骂你,你为什么骂我?快拿来罚一大杯!"(曹雪芹《红楼梦》)

③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④如今要强借房租一年,所以百姓们都把"崇祯"读做"重征"。(姚雪垠《李自成》)

上面例①是一则谜语,其中"倪"谐音"泥",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坯子烧成的;例②,"假墙"与"贾蔷"谐音;例③,"捣蛋"同"导弹"谐音;例④,"重征",同"崇祯"谐音。

汉语中同音字、词甚多。如果不联系特定的句子,有时根本就弄不清指的是什么,甚至还会出现意思完全变了的尴尬,包括人的名字。多年前我见一人,他叫王寿忠。喝酒时大家逗他怎么这么年轻就“寿终”了?还有姓范的叫剑,就成了“犯贱”。杜子滕成了“肚子疼”。

莫笑,这表明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不仅外国人学起来难度很大,连咱们自己也容易闹出笑话。比如我这个笔名,当初使用时清朝戏远没出来。倒是隐约知道有个叫和珅的,但一般都念成“和坤”,到现在一般电脑系统里都没有这个“珅”字。后来王刚演和珅演红了,我到北京开会,在前台一登记出来一大帮女服务员看,吓了我一跳,事后才知道她们以为是王刚来了。我想换个名,却不行,文学界还就认这个名,他们称呼起来很自然,不会想到王刚那儿去。好在那个和珅是好几百年前的人,他的事跟咱不搭边,音同就同吧。可如果是袁士慨、蒋结实、姜卿、章春乔、王宏闻、尧纹元,那说什么都得改了,这些人离得太近,天天这么叫,太难受了。

对于谐音后会产生异义的称呼,还是讲究一些才好。河北有位老诗人姓潘,笔名浪波,当过省文联主席。熟人和下属,皆称潘主席。场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适。但也常有初见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一口一个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还比如给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孙怡、赵怡。你在家随便怎么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见到朋友,就得注意了。指着孩子对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们说:“这是孙怡。”对方不喝多也得犯晕:哪冒出这么个小姨?

对姓王姓桑的称呼也得注意。叫王先生王大哥,或者称后面的字都好。那天在火葬场大门口有王姓、桑姓二位,见面很是客气,彼此抱拳作揖你称我“王兄”,我称你“桑兄”。后来见大伙直瞅,老王先转过劲来,说咱俩别客气了,人家都以为你丧我亡了。

前几天我夫人带外孙上街,偶见到姓朱的女同事,一时反应不及,拉过外孙说:叫朱姥姥。我那外孙可不是省油灯,他立刻说: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实叫姥姥就行。这可不是说咱硬往歪处想,汉字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猪马牛羊狗猫兔鱼虾虫,一旦与姓同音,就得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后面的词。如在报社,编辑简称王编李编,碰上姓马牛杨的,就不能简为马编牛编杨编了。叫了就不尊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26
谐音
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

譬如:大家现在所说的的“粉丝”就是英文“fans”的谐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26
谐音,就是利用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令人联想产生辞趣。谐音多用作意头事物或暗喻事物,也广泛用于谜语之中。在香港,使用同音字代替词汇中的某个或某些字来表达词汇以外的另一个意思被称之为“食字”。
例如:
* 年年有鱼(有余)
第3个回答  2009-07-26
你可以看看百科上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574500.htm
第4个回答  2009-07-26
年年有鱼(有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