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太后是那四个?

如题所述

北魏文成帝皇后——冯氏;辽景宗皇后——萧燕燕;清太宗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清孝端文皇后的侄女。1625年,她嫁给皇太极为妾。1638年,皇太极称帝,立她为西宫庄妃,后来,她生了皇子福临(即顺治帝)。 

1643年,清太宗死,顺治继位,时年只有6岁。尊她为皇太后,由多尔衮辅政,掌握实权。太后与多尔衮暗地通奸,通过范文程出面,说多尔衮功高,宜尊为皇父,所以顺治尊他为皇父摄政王。太后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下嫁摄政王,打消他夺皇位的念头。 

清文宗皇后——叶赫那拉·兰儿 

叶赫那拉·兰儿,满洲正黄旗人。1851年,她以秀女选入皇宫,时年17岁。那拉氏有艳色,能唱小曲。因此得到咸丰皇帝临幸。封为贵人。1854年晋为懿妃,一年后,她生了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因此晋封为懿贵妃。 

那拉氏在咸丰帝左右,常干预政事。咸丰帝死于热河后,同治帝即位,她发动了祺祥政变,诛杀了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开始垂帘听政。同治帝死后,她又册立五岁的载恬为光绪帝,继续听政。1881年,她毒死东宫太后,从此开始了她统治中国的漫长岁月。 

辽景宗皇后——萧燕燕 

萧燕燕,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公元969年,辽景宗即位,立萧燕燕为贵妃。971年,她生了皇长子耶律隆绪,册立为皇后。由于辽圣宗仁弱,即位后,辽国刑赏,政务,用兵等,一决于萧皇后。公元983年,景宗死,耶律隆绪继为圣宗,年仅11岁,尊萧燕燕为承天太后,临朝执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北魏文成帝皇后——冯氏

冯氏,今河北冀县人。她是汉族人,其姑母是魏太武帝的昭仪,她入宫随姑母生活。公元452年,拓跋浚继位为文成帝,冯氏被封为贵人,不久,立为皇后。
公元465年,文成帝死,拓跋弘继位为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时献文帝年12岁,丞相乙浑揽权,被冯太后设计诛杀。从此,她开始临朝听政。
冯太后锐意改革,与献文帝和政治分歧,417年,献文帝禅位,4岁的元宏继为孝文帝。仍由冯太后执朝政。她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北魏强大起来。冯太后生活也简朴,不好华饰。但冯太后24岁守寡,不免有和男人私通的事,她还毒杀了献文帝,受到史家非议。
总体说来,冯太后是个成功的政治家。史称她“多智谋,能行大事”,“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谥曰: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皇后”。

辽景宗皇后——萧燕燕

萧燕燕,辽国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公元969年,辽景宗即位,立萧燕燕为贵妃。971年,她生了皇长子耶律隆绪,册立为皇后。由于辽圣宗仁弱,即位后,辽国刑赏,政务,用兵等,一决于萧皇后。公元983年,景宗死,耶律隆绪继为圣宗,年仅11岁,尊萧燕燕为承天太后,临朝执政。
萧太后政治上重用汉人,加强统治力量;经济上推行赋税制,发展农业,保护商业,使辽国进一步封建化。外交上拉拢西夏,对抗北宋。宋太宗曾趁辽景宗之死征辽。萧太后沉着不惊,击退宋军。1004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恢复和平关系。从此,双方获得一百年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萧太后是辽国著名的政汉家,史称她“赏罚分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
1009年,承天太后死,时年57岁。谥曰:睿智皇后。

清太宗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清孝端文皇后的侄女。1625年,她嫁给皇太极为妾。1638年,皇太极称帝,立她为西宫庄妃,后来,她生了皇子福临(即顺治帝)。
1643年,清太宗死,顺治继位,时年只有6岁。尊她为皇太后,由多尔衮辅政,掌握实权。太后与多尔衮暗地通奸,通过范文程出面,说多尔衮功高,宜尊为皇父,所以顺治尊他为皇父摄政王。太后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下嫁摄政王,打消他夺皇位的念头。
1661年,顺治帝死,康熙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她是一个工于心计的人,政治手腕也很厉害,虽然在太后位时不是大权独揽,但可以说是一个对清朝有贡献的太后。
公元1688年,太后病死,时年75岁,谥曰:孝庄文皇后。

清文宗皇后——叶赫那拉·兰儿

叶赫那拉·兰儿,满洲正黄旗人。1851年,她以秀女选入皇宫,时年17岁。那拉氏有艳色,能唱小曲。因此得到咸丰皇帝临幸。封为贵人。1854年晋为懿妃,一年后,她生了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因此晋封为懿贵妃。
那拉氏在咸丰帝左右,常干预政事。咸丰帝死于热河后,同治帝即位,她发动了祺祥政变,诛杀了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开始垂帘听政。同治帝死后,她又册立五岁的载恬为光绪帝,继续听政。1881年,她毒死东宫太后,从此开始了她统治中国的漫长岁月。
那拉氏是个狠毒的女人,也是个很懂政治时局的人。她执政时,缴灭了义和团,戊戌变法等起义活动。也签定了许多卖国的条约。她实际上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1908年,西太后死,时年74岁,谥曰:孝钦慈禧显皇后。她死后的陪葬用了两亿两白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10
吕太后---吕后是个刚毅阴狠,不甘雌伏的角色,高祖死后,她独立掌政十五年,是个厉害角
色,虽然满手血腥,但是她也有一些为人称道的政绩,先是辅助高祖画谋定策,争夺天
下,后来又减轻百姓负担,导正社会风气,废除许多繁苛的法令,尤以废除“三族罪”
和“妖言令”为百姓所称道。史记和汉书都称赞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闺
阁,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后最大的缺点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过于残酷,竟然想以吕氏来代替刘
氏干辛万苦得来的江山,终至败亡,吕后死后,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被迎立为帝,即历
史上有名的汉文帝,从此历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冯太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乙浑总揽朝政。乙浑图谋篡位,冯太后用计把他逮捕杀死。从此,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本身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杀了一批政敌,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但她却好男宠,并把这当成是笼络权臣的手段。就连南朝齐国派来的使者刘缵也被冯太后留宿宫中,在床帏间解决边境问题。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慈禧---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1928年7月4日至7月10日遵化驻军军阀孙殿英部勾结守陵满员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第一起大盗案。慈禧饮食之奢侈、花样之繁多,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也是晚清宫廷之中最大的一项消费内容之一。每天数百个品类的美味,花样繁多,一一端上御桌。清室专门为她一人准备膳食的寿膳房,就多达三百余人。加上1881年《中俄伊黎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卖国条约的签署及对维新运动的激进派代表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戊戌六君子”的杀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等事件使慈禧成为几代人心目中败家亡国的女人、阴毒奸诈的妖后、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但综合起来看慈禧执政的47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其一,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创办新式学堂、办报等。当时,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由于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裕强大起来,但重要的是,洋务派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二,慈禧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堪多,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能臣,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在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事时,就确立了她正确的政治策略,成为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实际上就是慈禧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其三,废除科举,倡办新学。废除科举虽然也来自袁世凯和张之洞等洋务派重臣的呼吁,但也是受到保守派和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请注意,是受到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也是受到朝廷大多数反对的。袁世凯等人的声音其实微弱得很。是慈禧顶住压力,予以支持才得以实行的。统治中国社会1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一朝而废之,这于中国,实为一场巨大的文化革命。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文化革命就是废除科举。其四,慈禧太后下达的“禁缠足令”,开中国近代妇女解放之先河。将来如果有人要写《中国女权运动史》,那么第一章必须从这道“禁缠足令”说起,这是无可回避的。其五,英明决策,1851—1866年,镇压太平天国;1866-1867年,剿灭西捻军;1862-1873年平定陕甘回民起义;1876-1877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千秋功业,莫此为甚矣。以当时的情势能做出这个决策,并能够贯彻始终,算得上英明伟大。当时朝廷的两条路线(“海防”和“塞防”)斗争十分激烈,全靠太后定策庙堂,权谋善变,顶住了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权臣干扰和反对,挽救了大清。其六,智擒肃顺,内除权臣,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擒肃顺意义重大,当中体现的大智大勇,艰难曲折,更是说明她的过人之处。其七,京剧能够成为国粹,全拜慈禧之赐。因为慈禧喜欢,原来处于社会底层的草台班子,才能够登庙堂之高,进入上流社会,并成为上流社会的热宠,得以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京剧地位的抬升,也惠及其他剧种,社会上所有“唱戏的”虽然依然不脱贱藉,但是社会地位可是大大改善了。其八,翡翠原来在宝石中属于最低的一种,位居钻石、玉石、红宝石等之下,但是由于慈禧太后眼光独具,酷爱翡翠,人们才发现,原来这种宝石过去是养在深闺人未知,竟然是如此美丽高贵。于是翡翠的地位竟然超过玉石甚至钻石,成为第一等的宝石。而事实证明,慈禧太后的眼光是正确的。其九,颐和园,说到现存的东方园林,颐和园排名第一。这不但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人类的瑰宝。而颐和园的兴建,完全来自慈禧的要求,并完全体现慈禧的审美观。
慈禧以十足的女人之身,充满热情地生活在宫中,她注意养颜美容,注重梳妆打扮,喜欢美食,爱好花草,亲自制作精致的化妆品,她也曾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她坚决反对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她也曾鼓励光绪皇帝大胆对联军宣战;她强调女人的独立精神,倡导女学,认为女人应该读书识字,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甚至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昭雪……应该说,慈禧的一生是国家内外交困的一生,内忧外患不断,列强肆意瓜分,皇权江山不稳,国家动荡不安,新政萌芽滋生。同时,也是改朝换代的前奏,一个掌握皇权的女人,能够在这样动荡的岁月里执掌皇权达47年,无不彰显着她的坚韧与睿智,虽然受到了历史的鞭笞,但在她当权的47年中,她并没有让“江山颠覆”,应该说她的游刃有余是让那些男性皇帝都为之汗颜的。普天之下,莫非后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清朝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而消亡,是历史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催生着一个新的纪元,并不完全是慈禧的责任。当然,她的一生充满遗憾,在她的身后,是一个风雨飘摇的衰落王朝。作为君临天下的女皇,她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人慈禧的最后遗言令人震惊:以后,不要再让女人参与国政。这不合本朝家法,必须严防!
她其貌不扬,却能勾住咸丰帝的心,并且统治中国长达两代皇帝,立过三个皇上。分割土地,对外来侵略者一再的妥协退让,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我也不否认慈禧的有得有失,没有她就没有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就没有毛泽东的秋收起义。使中华民族抗日长达八年之久,她比武则天更心狠手辣,比桀纣更残暴,比秦始皇更让人心惊胆战,令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腐朽,最无用的国家,到现在,她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唾弃的人,是她葬送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