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隋朝开皇年间的实力超过盛唐,有错吗?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最伟大的帝王
[原创 2006-02-13 16:33:28 ] 发表者: 飞龙马甲

汉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混乱的四分五裂的时期。汉民族陷入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撕杀战乱之中。像仿于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欧洲的黑暗时代。东晋时实际中国经过漫长的战乱的汉族已经消沉、疲惫、颓废、迷惘。中国已经接近死亡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汉人。而是被汉人称之为蛮夷的民族。因为汉人已没有力气在做战了,强壮的青年大概大多战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妇。没有能力阻止异族的入侵。眼看着中原沃土被外人占据。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它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种种族有一百多万人。羯族、鲜卑族是白肤色人种。而这些只是有记载的。南北朝时期,更是各种蛮族大批的进入中原,人数已经多于中原人。就是说入侵者已经占据统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个比方这要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严重得多。因为入侵的异族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卢称王,建国号代,占有蒙古地区。

公元319年,汉臣刘曜称帝,定都陕西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前赵臣羯族人石勒称王。

公元337年,东晋臣鲜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称前燕。

公元351年,后赵臣氐族人符健称王,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鲜卑人慕容泓称王,建国号燕,史称西燕,占有陕西地区。前秦臣鲜卑人慕容垂称王,建国号燕,史称后燕,占有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苌称帝,定都陕西西安,建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前秦臣拓跋圭称王,建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称大单于,建国号大夏……

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国。这时的中原人已不是汉时的中原人,汉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
中国开始蛮夷化,比起汉朝完全是一种经济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文化、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为灰烬。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毁。战国、秦汉时期的艺术基本是看不到了。外来的宗教文化逐渐统治中国,中原大地上到处兴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着外来的神。外来的佛教已远远的压过汉人推崇的儒教。异族的音乐、舞蹈、佛教的雕塑、绘画完全统治了中国。

这时在中国黑暗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废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征服各族蛮夷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 “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隋炀帝杨广曾这样歌颂过父亲:“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区夏,拯群飞于四海,革凋敝于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恢夷宇宙,混壹车书。”曾孙子越王杨侗这样赞美他,“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载造区夏。”

宋朝的陈普在《历代传授歌》中歌颂道:“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赞评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见者,亦以平四海、正风俗为己功。”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后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都极端排斥汉人,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杨坚先辈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因辅助鲜卑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停止了公元500年以来历时80年的军界鲜卑化和公元535年以来历时46年的政界鲜卑化趋势,力行的汉化。杨坚对反叛旧臣、豪强大吏(鲜卑贵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杨坚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求劳日昃,经营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乘兹机运,逐迁周鼎”,“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公元587年(开皇七年)隋灭后梁,公元589年(开皇九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文帝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隋文帝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战略,主要运用和亲拉拢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突厥内讧,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寿二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杨坚开创的“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险”、“单于款塞”。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

杨坚拯救了汉文化,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又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多少优秀的学者、多少伟大的著作、多少中国的文明、辉煌都消失在历史的尘霭里,但只要是诸子百家的书还在,只要是儒家经典还能留存,中华文明就不会死。

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下过这样一道诏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递为强弱,多历年所。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唯争是闻。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弊,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间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随化,有礼则祥瑞必降,无礼则妖孽兴起。人禀五常,性灵不一,有礼则阴阳合德,无礼则禽兽其心。治国立身,非礼不可。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而积习生常,未能惩革,闾阎士庶,吉凶之礼,动悉乖方,不依制度。执宪之职,似塞耳而无闻,莅民之官,犹蔽目而不察。宣扬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学,且耕且养。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馀,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隋书》这样说道:“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由此可见他对汉文明的复兴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至于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隋书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隋文帝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覆治。”《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杨坚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

杨坚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很原始、极混乱。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杨坚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

尚书省下设吏、民、礼、兵、刑、工六部。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具体办事机构就是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加强中央集权。对唐及以后历代王朝影响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

公元590年隋文帝杨坚诏府兵入州县户籍,兵农合一始此。杨坚对于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他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撤消境内500多郡。同时,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将一些郡县合并。大大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杨坚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宫人法,初创科举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这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使各个阶层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为政府效力。杨坚开创建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存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废除,但当时的美英等国称奇并借鉴了这种选拔制度作为政府文员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杨坚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开皇三年,清理出阴漏丁男44.3万人共计164.15万口。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将从豪强手里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

隋文帝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之差距可以想见。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11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在隋朝雄厚而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前提下,隋文帝下令修建的大兴城(即唐时长安城),大兴城的修建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大兴城乃当时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这是修建大运河的开始……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这就是隋书里的“开皇之治”。李世民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唐初统治者完全是仰视羡慕隋文帝所开创的大隋王朝的。

杨坚开创的“地广三代,威振八纮”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时间尽管只有37年,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却超过了以往。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复隋朝的疆域。隋朝的军队歼灭或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拖延阻止了异族的强大与崛起,为盛唐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唐朝是隋朝的延续,因为唐朝的国家体制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照搬隋朝。短暂的隋王朝,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财富、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却很多。如大运河、科举制度、义仓的创立……

高祖性严重,令行禁止,勤于政事。每旦听朝,日昃忘倦。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即无所爱;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遣使者劳问其家。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故衣食滋殖,仓库盈溢。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然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此其所短也。

杨坚

宫内上下一片混乱之际,又是一朝孤儿寡母惶惶不知所措。年仅八岁的皇长子宇文衍被立为帝。天元皇帝宠臣郑译矫诏以杨坚入朝辅政。此时的天元皇后杨氏也高兴自己的父亲掌握权柄,以免他姓权臣或皇族中野心大的人篡位。殊不料,这位杨坚夺起外孙的位来毫不手软(宇文衍亲生母亲姓朱,与杨坚之女是名义上的母子),不到两年,就遍诛宇文皇族,共计杀周朝文帝子孙二十五家,节闵帝子孙及明帝子孙六家,武帝子孙十二家,荒唐皇帝宇文赟的儿子宇文衍禅位后即被杀,时年不到九岁。宇文赟另外两个幼子还在怀抱之中,为斩草除根,也被杨坚诛杀。加之其余宇文宗室疏属,几乎为杨坚诛杀无遗,成千上万的凤子龙孙均于一年多内惨遭屠戮。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感叹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殆毒,岂复稍有人心!”然则,天道昭昭,隋文帝自夸为“真兄弟”的五个儿子(即五个儿子是同父同母,都是杨坚与皇后独孤氏所生),长子杨勇,被废后赐死。次子炀帝,被臣下勒死。次秦王俊,早死。次越王秀,废锢,死江都之难。次汉王杨谅,谋反被诛。而杨勇十子,均被炀帝贬于岭南杖死。杨俊、杨谅、杨秀之子,都死于江都之难。炀帝三个儿子,也都在江都被诛杀,杨氏子孙也无遗种。最巧的是,灭了隋朝弑了炀帝的人又恰恰姓宇文(宇文化及与周朝皇族同姓,但并不同宗),冥冥之中,令人慨叹,佛道报应之说似为真切之语。

飞龙马甲
杨坚母亲极有可能是汉族,汉族应以文化认同论而不是以血统。

一篇很好的文章!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真正的人物!
中军网尖端军事论坛 -> 尖端军事 -> 隋抵抗突厥入侵:刀卷枪折 手皆见骨 拼死而胜

隋抵抗突厥入侵:刀卷枪折 手皆见骨 拼死而胜

大隋帝国全盛时期的东征西讨与战无不胜 [和讯博客]

[原创 2006-05-09 11:49:09 ] 发表者: 飞龙马甲
http://post.blog.hexun.com/longyd/trackback.aspx?articleid=351319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02
有。
盛唐的实力强,盛唐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02
可以说没错耶可以说有错。
怎么说呢
隋朝这个时期其实是门阀制度最后的辉煌时期也是门阀制度的回光返照,经过南北朝几代的积累,隋朝继承了北魏和南朝的遗产又将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全国统一实现。更是大兴粮仓。后来李密起义之后,攻占了洛阳附近的大粮仓开仓放粮百姓自取,连落水上都飘满了米粒,你说隋朝的时候什么样。
反观唐朝由于岁末的战乱即使太宗时期虽然军事上取得胜利而经济上依然处于回复时期,知道武周时期才得到好转
但是在武周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府兵制的解体,门阀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新经济形式,我们也无法判定玄宗时期和开皇之时到底孰优孰劣。
历史研究上也通常把隋唐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第3个回答  2009-07-02
不太对。开皇是经过统一战争后发展的,而盛唐——唐玄宗时期 就不同了。开元之治经过了贞观盛世,之后再接着强大的时代,是空前绝后的。
第4个回答  2009-07-02
有错
还是比不上盛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