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如题。
写一段小论文,800字左右。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概述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体系的学科,其体系复杂而庞大。概述西方经济学很有必要把它产生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区分好宏观经济跟微观经济的差别,研究西方经济学有那些科学研究方法,便也显得尤为重要。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取用物品”与“经济物品”。前者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而且在人类生活中后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活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的,再多的物品与资源也是不足的,是相对的。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社会,所以它又是绝对的。

同一种物品活资源都有不同的用途,人类的欲望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在用有限的物品与资源去满足人类的不同欲望时就必须做出选择,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更多的“经济物品”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欲望。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按研究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后者主要是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中期。从那是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在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也研究了商品的价值决定,收入分配等问题,提出了各种价值理论,探讨了价格机制的作用,这些都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萌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理论的提出为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集各家庸俗经济学之大成创立了均衡价格理论,从而确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美国经济学家E,张伯仑在均衡价格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微观经济学最终形成。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它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二)宏观经济学

早在十七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国民财富增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等问题都涉及到经济的总量问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严重促进了经济学家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波动、物价水平等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前提。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理论的建立,以后宏观经济学不断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被冠称为“社会科学之王”,其体系复杂而庞大,因此它的研究方法体系就显得尤其的重要。结合本学期老师所讲跟课本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内容,主要介绍如下4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所谓规范经济学,是首先确立一个伦理价值判断标准,然后据此评价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研究经济活动怎样才能达到所确立的标准,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简言之,也就是回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问题。如以经济增长问题为例,若用规范经济学来分析,就是:首先确立一些理想的经济增长标准,如经济增长应该“稳定”、“可持续”、“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等,然后再看现实经济增长是不是符合这些标准,如果不符合,再考虑应该怎样进行调整,等等。

所谓实证经济学,是试图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现象各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和规律,分析、预测各种经济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据此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如仍以经济增长为例,按实证经济学方法,就是首先搜集一些历史统计资料,然后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增长是怎样实现的?哪些因素促进了经济增长?等等,至于这种经济增长是好还是坏,则置之不理。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一般倾向于实证经济学方法,但并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们拥护资本主义制度。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微观部分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厂商均衡,宏观部分的国民收入均衡,都贯穿了均衡分析思路。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3、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19世纪后期奥国学派的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等人开创的,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4、随机概率分析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发生的随机过程,这就是“随机概率原理”。从理论上来讲,事物都是无限可分的,也就是都具有“粒子性”,其中每一组成元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宏观总体上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同时,事物内部组成元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即具有“波动性”,从而又使整个事物的运动具有某种规律性。两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事物的运动具有随机概率性。具体到现实经济生活来说,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消费者、厂商以及各国政府,他们的经济行为,无论从单个来看,还是从宏观总体来看,都是某种随机概率过程。全部经济学概念和原理都只能理解为某种经济现象或过程发生的概率,这是正确理解经济学规律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讲,目前在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还是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传统机械论思维方式,除了孤立地看待各种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精确”地、“僵死”地看待事物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状态,结果只能在随机变化的现实面前四处碰壁。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当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就确定了商品的均衡价格。但实际上,商品价格的形成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消费者参与的随机过程,始终在不停地波动,并不存在一个确定不变的均衡价格。

除了上述几种研究方法外,观察与实验、理论模型、数学方法、历史分析、事实验证、环境分析、比较鉴别、系统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人探索与文献研究、复杂形式逻辑等都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4
  经济人假设

  需求定理

  供给定理

  均衡价格

  产权理论

  博弈

  经济制度

  信息不完全

  政府行为

  国际经济

  参考资料:新近学习所得
  0回答者: xxch_1975 - 助理 二级 2008-7-23 07:38
  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 经济学基本原理有哪些?
  • 《社会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出哪些历史唯物主...
  •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
  •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 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回答: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经济学 基本原理
  其他回答 共 3 条
  检举一级学科:经济学
  二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三级学科多了
  比如理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

  大体上分为:微观经济学,主要揭示公司和消费者层面的生产消费行为和规律;宏观经济学,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主体特征和宏观规律,这里面往往都是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需要大量精确数据分析。产业经济学:从国家,地区角度研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产业组织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国家控制的经济行为和理论,包括战争经济学等等特殊手段。
  再往下就分很多课程了,大致有产业组织,国际经济学,消费者行为,银行货币,大概就这么几个方面,而且经济和金融有重叠的地方。现在经济学的鼻祖是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就暂时增加了失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