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姓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一、三大来源: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二、迁徙分布:
1、秦汉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时楚国有石奢,郑国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汉时有石商、石奋。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今属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阳)四处;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间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2、入闽石姓
⑴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至五代时已发展成闽南望族。
⑵唐末僖宗年间,金陵(今南京)人石螽扈因受命征黄巢而入闽,遂安居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被奉为入闽石姓另一支始祖,其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迁入广东。明朝洪武年间石螽扈十五世孙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⑶南宋初入闽始祖世居开封南宫石桥头石德成迁福建长乐古槐镇中街村,至今已繁衍三十三代,后裔分布长乐、福清、宁德及全国各地、世界各国,长乐中街已重建“河阳石氏宗祠”。
三、石姓王朝:
十六国时期,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初灭前赵,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331年称帝,建号建平。石勒死后,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废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时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936年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被契丹册封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历时10年而亡。
四、郡望堂号:
【堂号】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为其堂号。
【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渤海郡:汉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上党郡:战国韩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五、历史名人:
石达开: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9岁参加金田起义,20岁封翼王。曾多次击败曾国藩统帅的湘军。天京事变后,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图害,被迫率部远征,转战数省。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自投清军以求换得残部生还,6月就义于成都。
石 崇:西晋时为荆州刺史,以劫夺客商而积财产无数。与贵戚王恺、羊琇等争为侈糜。八王之乱时,为赵王伦所杀。
石 泰:宋道士,号杏林。遇张伯端(即张紫阳),得授金丹之道。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病者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之为"石杏林"。
石玉昆:清子弟书演员。擅长《龙图公案》。演唱时自弹三弦自唱,其唱调称为"石韵"、"石派书"。相传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均是别人根据他的唱本改写而成。
石芾南:清医学家。撰有《医源》,其书总论人身藏府、五行、阴阳、诊法、用药和内、妇、儿等科。
石韫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工诗善画,尤工隶书,兼擅古文,著《独学庐诗文集》。
石云生:当代,曾任海军司令员。
石广生:当代,曾任国家外贸部长。
六、已知的集中分布地区:
浙江新昌县:近20000人
广东兴宁市:12000多人
湖南祁东县:约10000人
山东蒙阴县:约10000人
福建武平县:近7000人
浙江浦江县:约5000人
广东增城市:约5000人
广东连州市:4000多人
福建南安市:3000人以上
广东封开县:3000人以上
广东德庆县:3000人以上
广东博罗县:约3000人
湖南宁远县:约3000人
陕西扶风县:起码2000人
河南中牟县:约2000人
浙江宁海县:2000多人
湖南益阳市:约8000多人(古塘石氏族谱2000修编谱时收录4万多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7-31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二、迁徙分布.
秦汉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时楚国有石奢,郑国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汉时有石商、石奋。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今属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阳)四处;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间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至五代时已发展成闽南望族。后唐时,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迁入广东。明朝洪武年间又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 十六国时期,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329年初灭前赵,取得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331年称帝,建号建平。石勒死后,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废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时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936年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被契丹册封为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历时10年而亡。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为其堂号。 【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渤海郡:汉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 上党郡:战国韩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北)。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四、历史名人
.石 涛:清代著名的画家,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画风,早脱前人窠臼,为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达开: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9岁参加金田起义,20岁封翼王。曾多次击败曾国藩统帅的湘军。天京事变后,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图害,被迫率部远征,转战数省。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自投清军以求换得残部生还,6月就义于成都。 石 崇:西晋时为荆州刺史,以劫夺客商而积财产无数。与贵戚王恺、羊琇等争为侈糜。八王之乱时,为赵王伦所杀。 石 泰:宋道士,号杏林。遇张伯端(即张紫阳),得授金丹之道。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病者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之为"石杏林"。 石玉昆:清子弟书演员。擅长《龙图公案》。演唱时自弹三弦自唱,其唱调称为"石韵"、"石派书"。相传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均是别人根据他的唱本改写而成。 石芾南:清医学家。撰有《医源》,其书总论人身藏府、五行、阴阳、诊法、用药和内、妇、儿等科。石亮 内蒙古固阳县审计局长;
第2个回答  2006-07-31
石姓的由来
石姓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石昔,字石,又称石石昔,是卫国的贤臣。卫庄公的庶子公子州吁喜欢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石石昔劝庄公说:“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即位为卫桓公。由于州吁过于骄横,桓公便撤了他的职,州吁出奔国外。过了十几年,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州吁一上台,就开始对国外用兵,所以卫国上下都不拥护他。石石昔的儿子石厚同州吁从小就是好朋友,石石昔一向反对石厚同州吁交往,可是石厚不听。州吁刺杀桓公,石厚也是同谋。这时石石昔已经告老还家,州吁便派石厚回家向石石昔请教如何才能获得卫人的支持。石石昔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只要能得到周天子的接见,州吁的地位就稳固了。”石厚问:“用什么办法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石石昔说:“陈侯现在正得到周王的宠幸,你叫州吁亲自去托陈侯求情,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就带着石厚到陈国去了。石石昔暗中派人对陈桓公说:“这两个人是杀害卫君的凶手,我年纪大了,没办法制服他们,请您替卫君办这件事吧!”于是陈桓公就把州吁和石厚抓起来,送回卫国处死了。人们都说:“石石昔为了伸张正义而大义灭亲,真是忠臣啊!”石厚的儿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称石氏。另外,郑国大夫石癸,宋国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也都称石氏。望族居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县)。
石姓家族专用楹联
石姓家族常用以下2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并表明为正宗石姓之后。
风为世表(石富)。
道重人师(石介)。
石姓家族名人之最
最著名的石姓学者是石介,北宋兖州(今山东)人,曾隐居徂徕,世称徂徕先生,官至太子中允。他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石介从儒家立场出发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主张文章服务于政治。
出身最低微的国君是石勒,羯族人。幼年时与同乡在洛阳做小贩,打零工。20岁时被人卖到山东为奴隶,后与汲桑聚众起义,不久投奔刘渊,被封为大将,他重用汉族失意知识分子张寅,并联合汉族官僚,发展割据势力,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
太平天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是石达开,广西人。出身地主家庭。参加拜上帝会从事反清大业。后被封为翼王,五千岁。为天国南征北战,夺武昌、破江南大营,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天京事变后,回京辅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负气出走,转战数省,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自投清军,被杀。
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是石筱山,江苏无锡人。早年学医于上海神排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从医,在继承家传治伤经验基础上,努力钻研,医术日精,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石申,战国时魏人。他与甘德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测定的恒星有138座,810个。
相关文章:
第3个回答  2019-09-03

幼学百家姓详解01

第4个回答  2021-04-17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