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徐良这些人吗?

如题所述

据有人考证《七侠五义》中包拯是真实存在的,而展昭,公孙策历史上并无其人,五鼠是杜撰,是为了衬托包拯的英明和展昭神勇。既然穿山鼠徐庆是杜撰的人物。那他的儿子当然也是杜撰,历史上不可能有。

《三侠五义》,作者清代贵族弟子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叙写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众侠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充分地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愿望。

其中包公在侠客们的帮助下平冤狱、“铡庞昱”、“除藩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白玉堂、展昭、欧阳春、韩彰、蒋平等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表现出他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本质。

《三侠五义》的出现,开创了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合流,小说前面讲述北宋仁宗年间,包公出世,赴任定远县、执掌开封府,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公孙策设计要来御赐刑具三口铜铡,安乐侯庞煜派人刺杀包公,南侠展昭暗中保护帮助包公,使包公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

随后,包公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宫冤案“狸猫换太子”案,使仁宗与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团聚。南侠展昭因多次救包公,阅武楼献艺被皇帝封为“御猫”,引发“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后来五义同归朝廷供职开封府。

其中间穿插韩彰蒋平等人捉拿采花贼花蝴蝶的故事、包公的门生倪继祖在北侠欧阳春、黑妖狐智化、小侠艾虎等人的帮助下铲除霸王庄恶霸马强的故事。后半部主要讲述白玉堂和颜查散等人治理洪泽湖水患、收复军山、剪除襄阳王赵爵等诛强锄暴的故事。

扩展资料

人物原型

清官的代表:作品原型包拯,北宋庐州(今合肥)人,仁宗时曾官监察御史、枢密副使等职,以刚正不阿著称。宋元以来有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多是民间传说,掺杂冥灵迷信荒诞不经的内容。

《三侠五义》中详细介绍了包公的身世、开封府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三口铜铡的由来,开封四勇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内容,并有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最为饱满,因而得以更广泛的流传,把包公的形象推向顶峰。

侠义的代表:白玉堂,历史有其人,清初平度人,历史记载白家良田万顷家中巨富当铺钱庄不计其数,白家第六代当家人白玉堂,文采最高,科举曾中过举人,挂四品道衔,还挂有“太学生”、“国学生”、“候选州同”等职衔。

他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办义学,为莱州助赈救灾、被称大善人,白玉堂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根据史志发现,在之前的乾隆年间,张舍白家就已经有了‘银钱桌子’,就是自己开银号异地汇兑,到了白玉堂这一代生意做得更大,史料上记载:

他家土地有1.2万顷(每顷等于100亩、当铺72座、银号“银钱桌子”70多处。在当时他家是胶东首富(在当时的全国也是数得着的大户)。白玉堂积德行善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三侠五义》根据民间白玉堂的传说,深度刻画出一个人物鲜活、个性鲜明、仗义疏财,急公好义、重诺轻生、为国为民的年轻侠士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侠五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03
没有,全是虚构的,包公是真实的。

三侠五义,是由清朝咸丰年间评书艺人石玉昆受礼亲王之托,以明清以来流传的包公审案故事为基础,根据王爷家挂着画中的钟馗、兰花,玉猫以及挂画钉子,家中的老鼠,构建了书中的主要正反派人物。
第2个回答  2009-07-03
好像没有,至少没有可信的历史记载。
三侠五义是流传在人们的口中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目中的侠,流传到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可以当他是有,也可以当他根本就不存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
《史记》中的侠客,是指,郭解,朱家,剧孟之类的,可以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游侠列传。那个游侠和现在的大侠含义也不完全一样。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据有人考证《七侠五义》中包拯,展昭,公孙策历史上有其人,五鼠是杜撰,是为了衬托包拯的英明和展昭神勇。既然穿山鼠徐庆是杜撰的人物。那他的儿子当然也是杜撰,历史上不可能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7-03
没有,这是虚构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