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怎么计算的?

计算方法

第1个回答  2020-05-08
由于知识有限,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错误的方法,为说明这个搜集了些资料

测量太阳周年视运动从春分点起每经过15°所用的时间,因为太阳周年运动速度不等,每个节气的时间也不等,平均为15天,一般是地球公转在远日点速度慢,春分到秋分用时186天,而从秋分起到次年春分用时179天,前者即是夏半年,后者是冬半年。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靠15天的叠加,绝对无法准确的计算出准确的节气,事实就是夏半年的节气有时是16天。
古人先是观测星象,斗转星移来确定节气,有了“十二月建”。
汉武帝时期后圭表测影根据两冬至间隔确定回归年,每个月分为一个“节令”和一个“中气”,采用平均时间法,也有有节无气之月,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再后来到了1645年采用西洋传教士“定气法”,也是沿用至今的农历,节气间度数相等时间不相等。于是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的时间定位春分,北移直射北回归线定为夏至,后南移又是秋分与冬至。再具体把它划分为24节气,具体方法我也未可知了。
第2个回答  2009-07-25
太阳的轨迹
360度
分成24节气
每15度为一节气
第3个回答  2020-12-09

24节气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阴历、阳历之分,单知道在中国用阴历,在西方用阳历。
阴历是按照月相来定义的,也就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然后把那么12个月(闰年13个)拼一起叫一年。
阴历的特点是月的意义,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圆。相反的,年就没有意义(不是指文化),只是月的集合。
阳历是按照季节来定义的,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然后把这一年分成大致相等的12块,每块叫一个月。
阳历的特点是年的意义,所以每个时段的季节都差不多。相反的,月就没意义了,只是年的均分。
所以阴历与阳历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个至今无法完善的缺陷,你会说谁更科学?
在中国古代,对于阳历的天文知识了如指掌,所以才制定了24节气以跟地球公转位置对应(每150一个节气),所以才出现了节气与阳历日期能匹配、与阴历日期却无法对应的现象,至于有人因此提出阳历更科学一说,纯粹是历法知识严重缺乏的表现。
中国的旧历法其实不是完全的阴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纯正的阴历是每12个月一年,所以若干年后会出现一月在暑天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种格局,中国就想出了闰月的方法,一旦阴历日期超出季节一定范围,就用闰月将之拖后,使之不会偏离太多,用个时髦的词语叫“反馈”。
而且旧历法还加入了24节气这种方式,巧妙的将阳历历法融入到阳历中,大大的方便了农耕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