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价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心理学作业

如果是考试,我认为楼主有必要先对人本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稍加说明,比如说自我实现的概念,需要层次的概念,自我概念的概念,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等等。但如果是作业,而且依题干所示,它只要求评价,而不是论述或者是述评,则没有必要过多地重复一些基本概念,而是需要假设基本概念已知,再对人本主义做整体上的评价。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上义思潮像风暴一样席卷着心理学。各流派的治疗师都转而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人本主义倾向的研习斑和互助小组在各地不断涌现。心理学者把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观点应用到教育和工业领域。然而,几乎和出现时一样迅速,“第三思潮”在70年代又减弱了。许多投向人本主义的人都改变了主张,一些人本主义定向的项目宣告失败。关于这项运动的书籍也开始减少。但是,像一场风暴一样,人本上义的人格理论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影响。相当多的心理治疗师在思想定向上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Mayne,Norcross,&Sayette, 1994; Spett, 1983 ),更多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罗杰斯的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很愿意参加美国心理学会相关分会的活动,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尽管这一运动从来没有代替根深蒂固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但是它为心理学家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从这一思潮的沉浮中,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会受到批评的。
1.贡献
过去的人格理论家往往过于强调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积极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观点。在那些努力去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年轻人中间,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仍然柞常流行。我们也确实看到他们把许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人格的方面。今天,研究者正在大量地考察着诸如创造性、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
毫不奇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治疗师和咨询者的咨询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治疗师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更重要的是,许多持其他理论观点的治疗师也都接受或部分接受了人本主义治疗理论的一些思想,他们也都接受罗杰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观。另外,许多治疗师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罗杰斯式的方法,如治疗师的移情、对患者的积极关注、由患者对自己的变化负责以及患者和治疗师的自我剖析等。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理论促进了互助小组的兴起,在今天的团体治疗及自我改进和个体成长的治疗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互助小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教师经常向教育、沟通学和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介绍罗杰斯和马斯洛的理沦。许多雇主和组织管理心理学者关注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来提高工作满意度。许多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一子方面接受罗杰斯的建议、因为他们解决的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而对到的问题—发挥个人的潜能、生活在此时此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幸福一马斯洛、罗杰斯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著作至今仍然畅销,

2、批评
不论是圣经还是预言家。不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其他研究者,不论是上帝的启示或者是普通人都不能阻止我前进的方向。
卡尔•罗杰斯
和所有的有影响的人格理论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受到了批评。遭到批评的最主要问题是,它用自由意志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种方法使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科学研究不相适应。科学存在于不随情境变化的概念中,所以、行为科学就假设。行为是确定的和一可以颅测的。如果我们认为行为有时确实由自由意志支配,就不符合以上原则.这些假设就会土崩瓦解。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地证明自由意志的存在?我们可以说,任何行为都被自由意志所支配,但是却没有一项研究可以支持这种解释。不可能在任何控制的或者可预测的观察中定义自由意志。它是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测的。
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自由意志不存在。它只是不能通过科学方法来分析而已。马斯洛对这一点也很清楚、但是他指出,除了科学方法,还有很多途径可以了解人格、“人的唯一性与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并不一致。科学概念当中糟粕太多,它们将不得不歇息歇息了”(Maslaw.1968)。
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另一种批评意见是,许多关键概念是很难定义的。例如、什么是“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成长”?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感受到的是“高峰体验”,还是一种特殊的愉快体验?马斯洛回答说,我们确实没有完全了解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也就不能提供清晰的定义,但是这种解释远不能令人满意。类似的含糊不清的东西使心理学者不能充分地研究人本主义概念。如果我们不能查明,什么人是自我实现者,什么人不是,那怎么去研究呢?大部分心理学者都是严谨的研究者,所以不可能接受人本主义概念、这就使这种理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
罗杰斯和马斯洛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用大量研究结果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而,这些研究的大部分资料还是受到那些实验定向的心理学家的质疑。尽管罗杰斯努力去评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有效性,但他还是过分依赖自己的直觉。同样,马斯洛也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选择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说的大部分内容都被看作一种信念、而非科学事实。相应地,一些心理学者和普通人们之所以接受人本主义理论,是因为它和他们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相一致,而不是因为被证据说服。
人本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技术的有效性问题,即这些技术能否有效地帮助所有人和所有的问题。例如。一些心理学者对始终依赖患者对他们自己做评估提出猜疑,的确,有时确有一些患者不能或不愿向治疗师提供他们判断的准确信息,罗杰斯反驳说,如果处于适当的情境中,患者会逐渐地了解自己,但许多治疗师对此还是怀有疑问。
另一些批评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疗法只对一小部分希望通过治疗解决向题的人有帮助,创设恰当的氛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可能对罗杰斯的许多患者有效,但是对那些极端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同样,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对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中产阶级的患者很有帮助,但是对那些生括在艰难、动荡的环境中;或者挣扎在心理疾患中的人有帮助吗?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可能会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大量前来求治的严艰心理疾患的人帮助甚少。
最后,人本主义还因对人性做了过多的本质假设而受到批评。例如,人本主义者假设人的本质是善的、尽管这是个宗教信仰的间题,不是可以实证的问题,但许多人还是难以接受这一观点。另一个很难接受的假设就是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的愿望。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概念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天生是画家、诗人或木匠,关键在于发现哪一个真我被控制着等待发展,这种先验论似乎和人本主义理论所鼓吹的自由意志相抵触。

参考资料:心理学导读系列:人格心理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8
首先,应该详细的描述两种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主要体现在罗杰斯和马斯洛两个人的研究成果上,罗杰斯提出了“心理和谐的人”这个概念,而马斯洛则从需求层次上来描述个体的人格。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地图说和人格性欲发展理论。(你应该说详细一些啊)
第二,应该描述两者之间的联系。1.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是为了改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悲观态度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的;2.两者都强调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生物本能,也就是说人格发展的动力都来自机体内部,而不是外界环境;3.都承认防御机制的存在;4.两个理论的提出都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只能从少数个案中得到支持;5.对后来的心理学的发展,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1.两者对人格的认识是向左的;2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有一个终点(青春期),而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则认为人格发展是没有终点的。3.两者划定的人格发展的标准是不一样的;4.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不同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性本能,而人本主义则认为是发展的需要;5.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人本主义则更像是一个思潮,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2个回答  2009-07-17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
3.1 马斯洛、罗杰斯的理论对传统心理学提出了挑战与批评,他们不遗余力地对健康人——自我实现的人进行研究,扭转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在马斯洛、罗杰斯之前,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风靡心理学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重视人与动物的连续性,在弗洛伊德眼中,人是潜意识、本能的俘虏;而在华生看来,人又是外界环境刺激的可怜的牺牲品,但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对病态人或动物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马斯洛、罗杰斯对这种传统提出了挑战,认为人本质上是好的,是自由的、主动的、理性的、整体的。扭转了心理学发展方向,推动了正常甚至优秀人的心理研究。他们的研究走在了当代西方盛行的人类潜能运动之前,强调了人性中积极、善良、有创造力的一面,重视人价值的实现与先天潜能的发挥,受到当代心理学界的欢迎,被誉为心理学中的一次革命,为心理学引入了一种新的观念、价值观。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其哲学基础,而是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派的严重影响,从而把自我决定、自我设计、自由选择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加以不适当的夸大,其结果只能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方向。
3.2 马斯洛、罗杰斯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谈“自我实现”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期洛、罗杰斯所谓的健康人格——自我实现者都是抽象的,非历史的人。他们脱离社会实践,从人的本性中寻找“自我实现”的动力根源,所以这种自我实现是难以达到的。
第3个回答  2009-07-17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提出了更为积极的人格理论。他们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自我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对每一经验的评估及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环境事物,产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评价性)经验相一致,就会顺利形成自我观念。否则,自我观念的形成就会遇到困难。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就是个体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如果获得外界的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将会越来越明确,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自我和谐(selfcongruence)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时的心理现象。反之,自我不和谐包括:直接经验与评价性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改变自我不和谐的方法在于向当事人提供一个和谐环境,对他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促进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形成健康和谐的自我观念,发挥其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趋向完美、趋向实现、趋向自我的保持与提高的倾向。它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个体要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要具备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客观正确的自我估价、无条件关注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五个心理素质特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