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校不推荐武志红的书

如题所述

对于武先生的书籍以及相关培训课程,不推荐多看多学。
如果是想入门了解一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看看武先生的《为何家会伤人》、《心灵的七种兵器》这两本即可,不推荐大量深入去看他的书。
为什么?
首先,武志红大量书籍的主题很单一,基本都是在反复探讨和说明一个主题——原生家庭。
而且这些书籍的是带有鲜明的武志红特色,有着其局限性。从武志红,李雪,包括张德芬的书籍,尤其李雪,其实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并未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他们内心对原生家庭还有着大量的情绪,他们还不能客观理性看待原生家庭。
沉溺于此类书籍会让人陷入宿命论中,陷入原生家庭的自哀自怨中,陷入一种悲观无助的情绪中,而无法看到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自我突破。一个人如果还活在仇恨原生家庭中,谈起原生家庭就满是愤怒哀怨,其实他是难以成长起来的。
回顾和剖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探究和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
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谁?——这是探究原生家庭最重要的目的。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现在的自己,但是未来的我是把握在我自己手中。
哪怕原生家庭造就了我们自身的一些局限,但是我们是可以突破和超越的。
就犹如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剧名一样,我的前半生也许由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所决定,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我的后半生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有充足的决定权。
一个成熟的人,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不再把自己的人生归于原生家庭,不归结于有局限的父母那些有局限性的养育方式。
很多人看完后,都会说:对于原生家庭,已经不想再谈,知道虽然原生家庭对自己有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已经没有关系了,相信自己有能量来突破自我。
原生家庭的伤害一点也不可怕,多多察觉,迈出自己的舒适区,非常期待后面的界限课和幸福课,期望跟着课程更新自己的认知,重塑三观,做自己的父母!
一个不成熟的人,会认为原生家庭决定了自己的终点。
一个成熟的人,会把原生家庭当做自己的起点。
作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不应该沉溺于过去,逃避未来。其次,武志红书中充满着大量的灵修和灵性体验,这些已经远远偏离了科学心理学范围。过去十年,民间对心理学的了解很大部分比例就是灵修和灵性体验。太多人一提起心理学,马上就会认为灵修和灵性体验就是心理学。其实灵修和灵性体验部分,已经偏离了科学心理学的范畴。武志红本人也对科学心理学思考方式颇多微词。
虽然目前科学心理学只能解释非常狭窄的心理现象,它之外存在着大量无法证明亦无法证伪的理论假说和哲学思考。
但是,目前学习和实践的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此类科学心理学,都是采用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来指导普通人的生活。
既然科学的方式已经能解决问题,我们又何必去追随那些“很玄,实践结果还有待验证,从未有过科学论证”的灵修灵性体验呢?
最后,武志红的书基本都是在探究问题,并未系统化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综合上几点,所以不会推荐大家多看武志红的书,建议朋友们以一个开放性学习心态,多看多吸引其余科学心理学的书籍。
开放性地学习,批判式地思考,选择性吸收,最后构建出对自己人生最有帮助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