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怕死”的恐惧感?

如题所述

所有人都有许多恐惧。我们都有缺点,此外,没有人是完美的,恐惧是很自然的。概括来看,死亡恐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情绪性:死亡恐惧首先是一种情绪体验,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恐惧症发作。这也是为什么第四部分会推荐心理治疗的解决方法。
2. 现实性:死亡恐惧所面对的是一个事实——人作为个体终将灭亡。基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析,我大胆推测这种现实性的恐惧来自于“自我”与环境的冲突——类似于现实性焦虑,在第二部分死亡恐惧的来源里面会再详谈。
3. 复发性:死亡恐惧一旦出现过,就可能再次出现。基于对后文对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人生的特定时期,这种恐惧的重复出现是有其意义的。
4. 个体性:这种死亡恐惧的主体必然是“我”,无论最开始引起恐惧的对象是什么,最终恐惧的是“我”会死,而不是其他人的死亡,虽然想象亲人的离去也会产生类似的恐惧感。
5. 特定时间:死亡恐惧似乎只在夜晚临睡前发生,在白天的正常生活中很少出现。对于这一特点,我觉得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在这里要给死亡恐惧下一个定义:死亡恐惧是一种在夜晚临睡前产生、由于知觉到“我”作为个体终将灭亡而体验到的深深恐惧感,这种感觉一旦产生便会重复出现。
如何处理恐惧:
1. 关注恐惧,认识到自己的恐惧。
2. 当你看到自己的恐惧时,深吸一口气。它大还是小?它远还是近?或者你感觉到脖子上的恐惧气息?它想要摧毁你吗?它想帮你吗?深吸一口气。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保持开放。
3. 充分注意恐惧并专注。而不是考虑应该是什么样的恐惧,而是对它究竟是什么感到好奇。什么触发了这种恐惧?你对它的身体有什么感受?想到什么想法?你觉得你在做什么?不做任何事情,看看你的恐惧。
4. 告诉自己一些开心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疯狂,你必须说“我能做到这一点”。
5. 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须要开放。开放新事物。打开你的恐惧和最重要的事情:开放给自己!因为当你对自己开放时,你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如果你变得更加自信,你也会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恐惧。尘肆帆有了这个,你就会意识到恐惧只是一种幻觉,只有你自己,在你脑海中才能唤起......
第一,看到死亡存在的意义。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假若不去思考死亡这个终点,不思考我们的归宿,如何才能够过好这一生?生命有那么多的活法,哪一种是自己的?只有知道目的地,知道有限性,我们才能使用好仅有的唯一的一次生命。你我都是有限的生命,这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处境。生命是有限的,而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追求,是无限的。有限中存在无限的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意义,过得让自己满意。躺在病床上行将就木时,感觉这雹余一生活得还可以,就已经足够了吧。想一想若干年后,将死之时的我们是会后悔还是坦然,可以作为生活的指导。
第二,用此时此派雹刻真切的活着对抗死亡焦虑。对抗死亡焦虑,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活在此时此地。如果不能真切的活在此时此刻,即使生命是无限的,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享受与亲人、爱人在一起的时光,真切的体验活着的感觉,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吃喝玩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都品尝一番,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到头来,我们拥有的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一切有形的物质,都带不走。一切有形的物质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更幸福、喜悦的生活,那么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看到人生的终点,我们将更好的与物质相处,而不是为物质所累。
第三,用关于死亡的观念走出焦虑。一个缓解死亡焦虑的观念是:死亡来临时,我已经不存在。当我存在时,死亡就不会来。想到死就是消失不见,想到这个世界都运转的很好,只有你不见了踪影,是会让活着的你感到悲伤。但这悲伤只是活着的你才有,真正死亡时,悲伤并不存在。当身体慢慢腐朽或化为一把骨灰,那时的你已经不存在。你和死亡不能共存。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规律。正如大自然里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开始和结束一样。我们从自然界而来,最终回归自然界。来到这世上之前,我们存在于无尽的黑暗中,死亡之后也将回归那里。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死亡,是灰飞烟灭,也是生命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们只是借助生命短暂的存在过。并在这存在中,体会了活着的感觉。看大千世界,体验人间冷暖,为有限而偶然存在的生命找到自己的意义。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心脏可以跳动的喜悦。
人生必有死,生死相随,生字在前面,死字跟后,这是每个人的心由之路。当你明白了生死的关系,百年后,死是必然的。每个平凡人、名人、名星甚至是伟大人物,都是逃不掉的,这是人类的必然归宿。死不必恐惧,当你健康地活着的时候,就必须想着怎样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做到是一个有用的人,更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老了归终,生病死亡都是正常规律,生前你努力做到了你想做的,你的使命便是完成了。你会觉得此生不虚来到人间走一场,也觉得无怨无悔值得了。
我对生死观就是这样理解的。如你明白了人生观生死观,你还会对死亡恐惧吗?
首先,“怕死”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这是正常的。也是人类基因决定的,人必须有一种自保的本能,那就是怕死!试想,如果人人不怕死,死就死呗,一言不合就死,生气就死,不开心就死,反正没什么可怕的。这样下去,恐怕人类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怕死,很正常,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如果怕到影响日常生活,终日惶恐不安那就得不偿失了。人类将自己的基因一代代相传,一代代优化,陈新代谢一样。不然,生孩子那么累,养孩子那么累,为什么人类乐此不疲?那还不基因搞的鬼。所以你感觉是死了,其实真正的你已经传承了下一代去了,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还有,组成你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几亿年了。你并不会消失,只不过归于大自然,重新分配给大地天空万物,再被利用,再被吸收,组成了新的生物,有如轮回。所以没什么可怕的。
首先,要放松心态。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现象,谁也躲不过,谁也免不了。所以,不必要给自己增加这些无谓的心理负担!人生,就是一趟单程的旅行,没有回程的车票。如此,不如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生命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过程就大不相同了。死,是一个敏感的词汇,怕死者,多贪生。然而,贪也没用,几千年的历史悠悠而过,试问,苍天饶过谁?所以,要学会放下,放下心中的执念,人世间的一切爱恨情仇,皆是牢笼。佛家所讲的四大皆空,对于我们俗人来讲,也许难以做到,只因心中有各种羁绊,慢慢地将自己解脱出来,回头再看,也不过如此。所以,在生活中,要把精力集中到各种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而不要作此无谓的挣扎。
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理学家研究,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就是“怕死”,所以不管谁,身份地位、家庭出身如何,都会有对死亡的恐惧,比如会看到一些富豪怕死,竟然会相信一些需要花几百万的血液净化、各类所谓的灵丹妙药。所以,接下来的建议来了:
第一,先接纳自己“怕死”这件事儿,就会让自己的恐惧一定程度的降低,因为你完全有理由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怕死。
第二,当自己出现这种恐惧感的时候,来觉察这种恐惧感让你身体的那些部位感到不适,比如出汗、心跳加速等等,觉察的过程让你感受到与现实的连接。
第三,再觉察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觉得容易出车祸?还是楼上掉东西……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再思考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你会发现虽然致死的因素很多,但是发生的概率都是非常低的,这样会不会又觉得好受些了呢?
第四,如果自己有业余兴趣,投入些时间在你的兴趣上,如果没有可以找一些,比如运动、读书、协作、甚至是游戏等等,在从事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你会体验到“心流”(持续稳定的幸福感),有助于消化你的这种恐惧。
第五,如果经过各种自我调节的方法还是不行,就得找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他们每天处理大量类似的案例,相信他们比你更有经验帮助你。
最后祝您早日走出这种恐惧带来的不适感。
一醉方休,人固有一死,向死而生,怕是没有用的,道理都明白,还是怕。大约在三十多岁的某一天,突然想到人生七十古来稀,再过三十多年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我这个人了,顿时有种人过五十天过午的感觉,倒计时的惶恐。悲戚地过了一段时间居然不知什么时候竟忘了这档子事,可能当时忙得实在是没有时间杞人忧天。再说大家都这样,自己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生而为人,与其他动植物没有本质区别。草木一秋,而人生一世几十年甚至寿百年,活得再久也不过是机械的重复,所以曲有终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