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效果分析

如题所述

本次工作主要是进行电吸附找矿方法在凤凰山铜矿区的有效性研究,样品的采集大部分是在已知区域,分布于矿区南部的相思树测区和矿区北部的杉木岭测区,除少数样品外,基本沿勘探线采集,共采集电吸附土壤样品106件,其中相思树测区34件,基本沿106、108、110勘探线采集,这几个剖面都是已知剖面,杉木岭测区72件,大部分基本沿2线、29线采集,其中2线为已知剖面。化验了Au、Pb、Zn、Cu4个元素含量,样品测试结果见表6-1。

表6-1 凤凰山铜矿区电吸附样品测试结果表

续表

续表

测试单位: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图6-2是相思树测区土壤样品的电吸附元素含量等直线图。从图上看,元素Au除了有两个样品的含量比较高以外,其余的均未表现出任何异常区域;元素Cu、Pb、Zn的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综合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分布情况,在该区大致有两个较为清晰的异常带:测区南部106线以及测区东北部走向NE-SW异常带,这与该区深部矿体的平面赋存位置基本吻合。特别是元素Pb的分布,它所表现出来异常区段,在走向和范围上都与深部矿体赋存位置的吻合性较好,主成矿元素Cu的异常区域也基本上指示了该区的深部矿体产出的平面位置,特别是东北部的异常区域,清晰准确的指示了深部隐伏矿体的位置,但在106线异常带,它的异常范围远比隐伏矿体的产出范围小。

图6-3是杉木岭测区土壤样品的电吸附元素含量等直线图,在该区域2号勘探线,即测区西南角是已知剖面,在隐伏矿体赋存的平面位置,除了Pb有轻微异常外,其余各化验元素均没有异常表现。综合各元素的含量分布,该区西南部有一个区域各元素均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异常,从地表情况看,这个位置发育有多个铁帽,各元素的这种含量分布特征应该是原生地球化学晕的表现,而不是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也就是说,因为该区域地表本身就发育铁帽,铁帽中金属含量就相对较高,这种较高的金属含量是铁帽形成时就已经存在的,不是铁帽形成后在电化学作用下后生富集的结果。从本区地球化学原生晕的研究情况看,Pb、Zn是前晕元素,Au和Cu是中晕元素,那么,测区西南部存在隐伏矿体的可能性比较大,其埋深也不会很深;而在测区的中东部,Zn、Pb异常较为明显,Cu、Au异常相对较弱,深部也有隐伏矿体存在的可能。

图6-2 相思树测区土壤电吸附元素含量平面等值线图(wB/10-6)

再从剖面上看土壤样品电吸附元素含量与隐伏矿体平面位置的关系,图6-4是相思树测区106线地质剖面与土壤样品电吸附元素含量曲线对比图。总体上看,在该剖面,除主成矿元素Cu外,1号样品和9号样品各元素相对较高,均有一个程度不同的峰值,而Cu仅在1号样品位置有一个峰值;在整个采样区域,Pb、Zn元素含量均较高,可以认为是Pb、Zn异常区段,Au元素各样品含量均低,Cu元素1、2号点位置可以认为是含量异常区段,但其范围远小于矿体的实际赋存范围。同时也可以看到,1号样品的位置刚好在一断裂构造附近,9号样品也在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图6-5是相思树测区108线地质剖面与土壤样品电吸附元素含量曲线对比图。在该剖面上各元素的含量分布曲线表现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峰值:9号点附近,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峰值和其深部隐伏矿体的位置刚好吻合。特别是主成矿元素Cu,在采样范围内其异常区段恰好反映了隐伏矿体的产出地段,隐伏矿体向东还有延伸,同样,Cu的电吸附异常区段向东也有延伸的趋势。

图6-3 杉木岭测区土壤电吸附元素含量平面等值线图(wB/10-6)

图6-6是北部杉木岭测区2号勘探线地质剖面与土壤样品电吸附元素含量曲线对比图,在该剖面上,Pb、Zn的含量分布曲线比较平稳,基本没有大的起伏,对隐伏矿体的赋存位置没有指示意义不大;主成矿元素Cu除了在第三个样品点有一明显的峰值外,在有隐伏矿体产出的位置异常却不是很明显;Au的含量分布也显得比较杂乱。

从以上平面及3个已知剖面的情况看,在本矿床南部相思树测区,电吸附土壤样品的元素含量分布对隐伏矿体的赋存位置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有些区段能很好地指示隐伏矿体的平面赋存位置,只是有些地段元素的异常范围与隐伏矿体产出规模不符,特别是主成矿元素Cu;而在北部的杉木岭测区,元素的含量分布对隐伏矿体的指示意义表现不明显。

电吸附找矿方法作为一种强化异常的找矿方法,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可行的,在国内许多金属矿山的应用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在凤凰山铜矿北部杉木岭测区的应用,从本次试验研究的情况看,其应用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本矿床的矿体主要赋存于岩浆岩体或岩浆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而且接触带上的碳酸盐岩绝大多数已经在岩浆岩的热动力作用下被大理岩化,使得本区矿体的近矿围岩,不管是中酸性岩浆岩,还是大理岩,都是比较致密的岩石,不利于地下水溶液的渗透和运移,金属矿体周围的天然原电池效应不明显,从而这种天然原电池的电化学作用没能使金属阳离子进行较大规模的迁移,后生异常强度不大,导致成矿元素的电吸附异常不明显。测区内有几个样品出现异常高值,这些样品点大多在断裂构造带上或者是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它们大多数应该是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的表现,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样的异常区域对隐伏矿体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另外一个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所采集的样品范围比较小,特别是同一条剖面上的样品范围小,而且都集中在有隐伏矿体的地段附近,从电吸附异常形成的机制来看,后生异常的范围要比隐伏矿体的范围大得多,而且隐伏矿体埋藏越深,电吸附异常范围应该越大,同时异常强度应该越弱,这样,因为样品范围小,导致背景值没被揭露,后生异常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图6-4 相思树测区106线土壤样品电吸附元素含量剖面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