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研究生到小学任教,月薪2300元,是否可惜?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可惜不可惜是看评价的角度。

如果站在获得财富的角度当然可惜,甚至都有点“愚不可及”的愤愤不平。

如果站在自我实现的角度,也许值得羡慕。一般人往往都是“拿不起,放不下”。但这个研究生却放下了,还放得那么洒脱。心中都有隐隐的嫉妒。

01 我国当前社会,追求财富是最主流的价值观

一、现阶段,绝大多数人的追求是财富。

从我开始在头条回答问题两个多月以来,发现绝大多数的人评价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追求成绩的本质就是在追求财富,因为在人们心中,成绩好的人将来能挣更多的钱。

所以,现在人们评价学生、老师、学校无不是看成绩,不管手段与过程。学生成绩好,就是优秀学生。实际上学校把优秀学生的指标本来就是分配给学校前几名的。老师班级成绩好,就是优秀老师。学校成绩好,就是优秀学校。

这个标准几乎没有一个人怀疑。

社会上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看这个人能挣多少钱,否则就认为是失败。如北大学子陆步轩毕业后回家卖猪肉,人们都不认可,认为是没用。陆步轩在北大演讲时也说自己给北大丢了脸。后来陆步轩身家上亿后,人们又说,北大学生就是了不起,干什么都可以成功。

可见,挣钱多少是人们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否则,一个人若没挣到钱,无论怎样都不算成功。

二、拥有财富的人,人们更尊重。

前几天,看见悟空问答里一个人批评教育,言词很激烈。说校长、教育局长自私自利之徒,只知道欺负学生。有人在下面评论说,你有本事去办一所学校啊。答主回答说现在已有一个企业,还有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正在洽谈。不想再干其他的了。结果后面无人再骂。

相反,另一个普通老师写得并没有那么激烈,下面评论中骂的人一大堆。

可见人们也多畏惧财富,对财富之人更尊重。

三、财富可以实现人的许多欲望。

有了财富可以豪宅名车,还有美人投怀送抱。可以环游世界。而这些东西恰恰是绝大多数人最大的欲望。所以,追求财富是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02 追求财富不是唯一的价值观,那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更值得我们钦佩

一、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是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价值观里。

昨天回答《学生站着回答问题算体罚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时,去网上查找资料。看到一篇文章,中国妈妈移民到德国后写的《让最后一名也幸福的教室》。

“德国的小学只有柏林跟勃兰登堡等少数几个州是六年制,其他地区的小学大多采用四年制。小学四年级以后,德国把中学分成三类:文理中学(Gymnasium)、实科中学(Realschule)和主干学校(Hauptschule)。”肖云解释,“只有文理中学是瞄准上大学的,既学‘怎么做’又学‘为什么’。实科中学是提高类学校,将来上咱们所谓的大专、中专,培养有技术的人员。主干学校则是培养普通劳动者,更多学‘怎么做’,不关心‘为什么’,不用特别高的要求。”
“之所以把中学分为三类,是因为德国人认为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每个人都上大学。”在肖云的印象中,在德国上大学的孩子也就是1/3不到1/2的比例。“他们觉得将来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没必要学那么多,反而还把幸福的童年错过了。”
“中国的家长往往都要把孩子往高里拔一拔,而德国的家长就没有这种观念,他们觉得安居乐业就挺好的。”肖云对此深有体会。“我有一个德国好朋友,她女儿数学竞赛拿过奖,老师推荐孩子上文理中学。我这个朋友竟然不愿意,她觉得让孩子上文理中学太累了。而且孩子的哥哥上的也是二类中学,想把两个孩子放在一所学校里。”肖云为此还和朋友争论过。“我说你女儿明摆着是有天分的呀!她说她女儿得奖是因为女儿自己很要强很努力,她不想让女儿这么累,上第二类中学就可以了。”在肖云看来,这就是许多普通德国父母的态度。

可见,在不同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人们的追求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是追求财富,自然人人都追求财富上的成功。德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追求适合的生活状态,自然在我们眼里那是愚昧的。文章中的肖云也一样不可理解德国人的价值观,她为她自己的女儿申请了文理中学。

二、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更值得我们钦佩。

看见问题中这个研究生的选择,我就想起了《看见》中的卢安克。当然,想起他,是因为我欣赏他的教育理念。

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父母都是老师。1990年,来到中国从事教育志愿者工作。理由是“德国一切都完成了,而中国才刚刚开始。”他靠翻译书和父母的资助活着,每个月一百块的生活费。

最初,他在南宁的中学教学,想教“好的而不是对的”英文,“如果学生能够造这样的句子:Run like the kite; I can fly a bike. 这是多么有想象力的句子,但是根据中国的考试是错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标准答案。”段考的时候,他教的班级英文成绩全年级最差,只有六个学生及格,家长们不快,他离开,在博客里以巨大的篇幅批评和反对标准化教育,反对整齐划一的校园,反对“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理念。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
他明确地写过,很多人的信仰是没有独立个人意识的迷信,是一种提出条件的思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误会”。
许多人听说卢安克后的第一个反应都是问她,“这个德国人在中国乡村到底做了什么?有成果吗?教出了什么牛人吗?” 她说:“我每次都难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卢安克的教育方式实在无法用常规意义上的‘标准’和‘成功’来形容。非要这么衡量的话,那么他更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失败者’。”
老范写:“从世俗的意义上说,没用,没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他做的事情,很可能无踪无影,悄没声息地就被吞没在中国茫茫的现实中,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种令人内心惶然震颤的力量。”

上面的引用来自于柴静的《看见》。

卢安克是一个精神绝对自由的人,他放弃优渥的物质生活,到中国边远山区小学当一名教育志愿者,一呆就是十几年。他已经脱离了物质的束缚,获得了一种升华。这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到一所小学任教,月薪2300元,是否为她惋惜呢?如果这是她内心真实的愿望,我只会羡慕她。

比如当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职业,每个月23000元的工资,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在这个岗位上呆一辈子到退休,干了一辈子不喜欢的事,岂不悲哀?如果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一个月2300元又何妨?内心里总是愉悦的。

所以,我为我自己感到可怜。生活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与追求的是什么?真的是“苟活”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0
你要是关注点在于2300元,认为月薪过低,那自然是可惜的,因为同一工作有学历低的工资还比你高得(多工作了几年)。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研究生读的教育学,或者说本来的理想就是为了教书育人,找到一个教师工作,起码是不忘初心。在小学工作,如果自己求变,也不可能是一辈子的工作。踏踏实实做好这份工作,使其成为良好的工作经验,不也挺好的?
第2个回答  2020-06-28
从表面上看着,未免有些大材小用,还有加上在工资上来讲,是挺可惜的。但若是自己所愿,这些可惜也值得。
第3个回答  2020-06-28
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件伟大而光荣的事情,怎么会因为双一流的高学历去小学任教就可惜呢?老师不分小学还是大学都值得尊重。去到小学,传授知识给孩子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第4个回答  2020-06-27
不可惜。现在工资低,但是人家学历高,将来前途肯定很好。而且人家愿意在小学任教,肯定是喜欢这份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