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趣味性小学数学教学

如题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小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和数学理念的形成意义重大,因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抵触情绪,同时空间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又尚不成熟,对于一些基本数学理论的接受显得比较困难,这些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意义重大,正因如此,关于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在三塘小学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余载,我结合自己的经历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数学课是逻辑性强、抽象而枯燥的课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不高,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如何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趣味性。那么,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的趣味性呢?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新颖激趣的导入中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必须要做到新颖活泼,富有情趣。所谓新颖活泼,就是指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不能总是老一套。所谓富有情趣,就是指生动有趣,有幽默效果,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吸引学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的有趣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导入时,设计了“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说上一段。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经过一座荒山野岭,身体已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孙悟空想:这样下去,可要把师父饿坏的。不一会儿,悟空不知从哪弄来一些桃子,贪吃的猪八戒见了,直流口水,未等悟空站稳脚,就抢了几个,刚想往嘴里塞,悟空说:‘八戒,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答对了才能吃。’八戒说:‘行’。悟空说:‘把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沙僧俩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把这个数写下来’。八戒连想都不想,就把它写下来了。同学们知道是几吗?悟空又说:‘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沙僧俩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把这个数写下来。’八戒左思右想也不会写。同学们能帮助八戒一下吗?请同学们把这个数写在纸上。”本例子是教师运用故事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这种小型故事,不但简单易懂,而且情趣浓厚,小学生特别感兴趣,更何况小学生具有好强的心理,认为八戒不会的自己肯定会。所以,同学们就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帮助八戒解决难题当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正是符合了现在的新课改理念,在刚上课就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学生情景表演,动手操作的教学过程中来
导入只是为了一堂课拉开了序幕,要想让一节课充满趣味,保鲜下去,光靠巧妙别致地导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探究新知识的环节上添光增彩,才能让学生的心始终在课堂上。如我们学校李林艳老师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文具店”时,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分别扮演着小售货员和小顾客。同学们都演得很逼真、很兴奋,整个课堂立刻活跃起来。这样实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主动探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转化为日常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亲自动手操作可以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
三、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竞赛、游戏等方式的练习巩固中来
如果说导入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前奏,探究新课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发展,那么,练习巩固就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高潮。要把这个趣味性推向高潮,就要设计一些新奇刺激的练习巩固活动。比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除法”练习巩固时,设计成模仿电视上经常出现的智力闯关竞赛,为了提高竞争的氛围,我特意把全班同学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命名为“快男组”和“超女组”进行闯关竞赛。这样一设计,学生的兴趣就空前地提高了许多,每一组员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竞赛当中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如我们学校林小菇老师在进行教学“确定位置”的练习巩固时,设计成找小朋友的游戏,林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着位置的卡片,由学生找一找“你的小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游戏则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内容于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反应快,学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推向更高潮。
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幽默、激励性的教学语言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想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因此,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语言的幽默性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但也不可随意。教学幽默性在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采用幽默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难点,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印象比较深刻。比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条腿,请你算一算,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兔?学生看完题目后,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但是始终算不出结果。有个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数一样就好办了。于是,某老师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并站了起来。“现在,鸡和兔的腿数一样了,上面有84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84 X 2 =168(条)”学生齐答。“跟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条腿呢?”“少了190-168=22(条)”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这22条腿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只兔子。”许多同学欢叫着。“鸡兔同笼”的这一解题方法,应该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位老师采取了比较幽默有趣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总数少了22条腿,而每只兔子少了2条腿,因此有11只兔子。学生理解起来就化难为易啦。又如我在教学时,发现有个别同学在开小差,我就说:“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不入戏’,我们一起来‘重播’刚才的内容,好不好?”此时,全班哄堂大笑,笑声把这些开小差的学生引入课堂,又让他们感觉不到老师直面的批评,避免产生抵触的情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五、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中来
在过去的教学中,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看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图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具有直观、简明、形象、生动的特点,这些教学方式可以集中初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样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实践的缺陷和弊端。虽然教材中有多种形式探究和实践活动,但实际在课堂上运用得则非常少。这种重成绩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当大程度地造成学生对数学课缺乏兴趣和激情。知识源自生活,教师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多关注生活,多从生活中积累经验,将书本和现实结合,强调课本不能脱离实际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局限于课本说教,不善于结合身边事件和社会现实,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对抗心理。坦然面对现实,从生活和现实中的问题出发,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教育是一种事业,事业需要忠诚,需要奉献;教育更是一种艺术,艺术需要创新,需要探索。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这样一种信念,我将不懈把趣味性教学融入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我相信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微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如: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例题:“小明看一本10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后还剩多少页?”教学时我把问题改为:“看了6天后有没有看完?”这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改,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个别同学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组织有效探究
一是组织有效探究活动
1、灵活采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探究、既定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2、引领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环境,指导探究方法,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协作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收获。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开放性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一是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二是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三是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指导学习活动。
三是捕捉有效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资源是一闪而过的,抓不住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四、因材因生施教,注重激趣促效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以生为本,因材定教施教,在教学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激趣促收实效,除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犹存”。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小结的:“(出示小黑板:一瓶汽水,甲喝了整瓶的一半,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分数知识表述这道题吗?当同学们回答完甲喝了1/2,乙喝了1/4,丙喝了1/8后,我再追问:这瓶水还剩多少?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我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课后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地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了。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古人说:“授鱼不如授渔”也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