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写浑阔茫远的水是的诗句是

如题所述

《望天门山》写出浑阔茫远的水势的诗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浑阔就是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茫远就是苍茫,悠远。“两岸青山相对出”,可见山之多、水之长与阔;“孤帆一片日边来”,“日边来”可见水势之苍茫、悠远。所以选这两句。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赏析——
1、背景。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前两句突出壮阔气势。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3、后两句突出茫远之感。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在动,实际上是水在动、船在动,而远处,与天与日相接的地方,一艘船渐行渐近,因此这两句运用拟人,写出了开阔、悠远的情景,突出了苍茫、寥廓的情怀。
4、小结
因此,此诗突出江水气势的,是前面两句,也即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但突出一种浑阔、茫远的水势,则是后两句,也即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1
1,《望天门山》全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 主要诗意及解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 如果要有“浑阔茫远”的感觉,在此诗中必须以“望”为前提,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因此更符合“浑阔茫远”的水的诗句应该是前两句,后两句更多的体现的是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第2个回答  2016-11-20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