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以后就会没出息吗?

如题所述

1

昨天娟子妈妈听众群里,不少爸妈在谈论关于孩子“胆小”“内向”“害羞”“害怕”“恐惧”的话题:

悠悠妈说:孩子两岁了,不敢和人说话,总粘着我,特别是到一个陌生环境就总让我抱着不下来,怎么办?是不是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平时对他管教太严了。他做错事,我总是会大声地说他……

桐桐妈说:孩子上幼儿园第一次六一表演哭着不上台,第二年台上尿裤子,第三年看见孩子走路都不自然了,现在在学校也不敢举手发言什么的。我就是希望他能够当众敢于表达,别那么胆小……

还有的宝妈说,我家姑娘8岁了,比较胆小,不善于表达,自尊心强,考试考不好就哭……

听了这些宝妈们反映的问题后,我就在想:

大人对于孩子“胆大”“胆小”是如何定义的?

你是一个“胆大”的父母吗?孩子“胆小”是遗传因素更多,还是你后天的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

我们为什么想让孩子变得“胆大”?胆大就是勇敢?胆小就没出息?

其实细究起来,孩子“胆大,胆小”都是相对而言,都是父母们的主观判定,“现在的内向或外向”,跟未来是否有出息,毫无因果关系可言。

说到底,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自己的需要。

你希望孩子“胆大”“敢于表达”,是不是因为你就是一个不善于社交的人?

你希望孩子“胆大”“敢于游泳、骑马”,是不是因为你也曾惧怕这些运动,迟迟学不会?

你希望孩子“胆大”“不被欺负”,是不是因为你也曾被称为“胆小鬼”,被同龄伙伴欺负过?

如果是的话,请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更不要逼孩子成为你想成为的那样的人。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该分清是我需要还是孩子需要?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是人成长的最核心。

2

其实,我觉得孩子“胆小”点也无妨,有时候,孩子退缩是好事。

尤其当孩子们想先看看一种新情形,或者当他们觉得自己不喜欢与人交往,或者是在被强迫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行为举止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谨慎地对待这些情形,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害羞”的标签。

但是,如果孩子的“胆小”是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或者家长的过高期望,管教过于严格造成的,那就需要注意了。特别是在隔代教养家庭中,老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更是常见。

怕地上不卫生,总是将孩子抱在怀中;怕孩子弄脏衣服而拒绝让孩子游戏;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他骑自行车;怕有碎玻璃会伤到脚而禁止孩子在沙滩脱鞋;怕孩子被拐走教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家长的这些“怕”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和行为上的退缩。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冒险家,过度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

而习惯了家长的保护,孩子容易变得柔弱、害羞、恐惧,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研究证明,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胆小,肢体灵活度差等等。

所以,不要过度保护孩子。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一些痛苦,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她不喜欢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他想怎样改变都取决于自己。

3

心理学研究表明,胆小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胆小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无助行为”。

就像文章开头桐桐妈说的:孩子上幼儿园第一次六一表演哭着不上台,第二年台上尿裤子,第三年看见孩子走路都不自然了,现在在学校也不敢举手发言什么的。

孩子长大了,反而越来越胆小了。我们不知道孩子在第一次哭着都不要上台之后,家长和老师是怎么对孩子说的,是鼓励、安慰,还是嘲笑、轻视、批判或忽视孩子的恐惧?

大多孩子都有某些恐惧,但是,当别人取笑他们,告诉孩子感到害怕或被吓哭是不好的,或者给孩子贴上“过度敏感”“胆小害羞”的标签时,孩子的恐惧会变得更加强烈。

当父母为孩子感到难过,并试图过度保护他们时,恐惧也会变得更强烈。如此一来,孩子们就难以建立起自己能够处理某些苦恼的自信。

4

记得我家宝在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个阶段总说“怕怕”,听到突然的声响,比如开门声,炒菜声,马路上摩托车声,隔壁装修的电钻声,都会说“怕”,我们一度认为孩子是不是受到了什么惊吓。

还有一次冬天夜里,车辆行驶在高速上,孩子看到两旁疾驰而过的光秃秃的树杈,吓得哇哇大哭,并且一直问“那是什么,那是什么”。

都说“无知者无畏”,可是你知道吗,孩子的恐惧就来自于未知的事物。而害怕、恐惧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基本情绪,是一种进化出来的情绪,孩子对未知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所以当孩子见到陌生人,或者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对周围事物感到恐惧害怕时,这都是正常的反映,不应该被家长称之为“胆小。”

孩子天生想象力丰富,他们善于将想象的东西与现实结合在一起,从而“看到”或“想到”大人无法理解的恐惧。所以,想让孩子“无畏”,要先让孩子“知晓”事物的真相。

当然,有时候,孩子们的恐惧是有真实原因的。比如,孩子可能见过小狗失控咬人的场景,在幼儿园里见过小伙伴发言被嘲笑被侮辱伤心难过的情形,孩子可能就在放学的路上见过同伴被欺负被殴打的场面……

当孩子告诉你他们害怕什么时,家长请认真倾听,认可孩子的感受,这可以减轻孩子的恐惧。有的时候,孩子们的恐惧是没有理性的,并且他们也无法解释。他们或许需要你的支持和反复安慰,直到恐惧消失。

5

如果你觉得孩子“胆小”,希望他勇敢,自信,敢于创新和尝试的话,关键是帮助孩子找到突破的办法。

有的时候,孩子之所以感到恐惧,胆小不敢去做某件事,是因为我们没有通过让他们看到如何将一件事情分成小的步骤,来帮助他们处理未知的事物。

记得小时候,爸爸让我帮她剥蒜,爸爸是个很严厉的人,对我的管教也很严格,顺便说一句,家长管得严也是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之一啊。那会我还小,又特别瘦弱手没劲,一大头蒜剥不开,害怕爸爸吵。

可是没想到,爸爸那次竟然耐心地对我说,“蒜太大,没劲直接掰开两半,那就从旁边一瓣一瓣的剥,给它逐步瓦解吧”,顿时感觉老爸太伟大了,到现在为止,这种把事情分成小步骤逐步完成的办法我任然会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考研的时候,觉得全国高手一起竞争太难了,那么多书要看,那么多题要做怎么办呢?暂时忘掉貌似不可完成的任务,制定计划和目标,每天按要求完成,自然会收获成功。

同理,如果你觉得孩子在社交方面“胆小、害羞”,那么不要强求,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时,不要试图强迫他们进入一些情景,要帮助他们找到能感觉更舒适地采取的小步骤。

比如,可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在家里学会大声说话,在家人面前,晚餐的时候,让孩子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慢慢培养自信。

要帮助孩子找到对待自己害怕情形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自己的恐惧很重要。

6

如果你给孩子贴上“胆小”“害羞”的标签,你可能是在宣判他一辈子都是一个胆小、害羞,害怕恐惧的人,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包括孤独、不合群以及害怕尝试新情形。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仅仅为了让孩子勇敢而强迫他们进入难以承受的情形。

有的家长总是喜欢强迫孩子去做他们害怕的事情,比如游泳、骑马、滑雪、当众演讲,表演等,理由是那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啊。殊不知,父母坚持让孩子做他们害怕的事,造成了孩子一生都难以摆脱的恐惧感和强烈的无能感。

有些孩子通过跳入泳池学游泳,而另一些孩子则要花上一个夏天的时间在一旁观看,才会把脸埋入水中。

要尊重孩子们的这些差异,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

胆子大、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孩子固然好,但是,胆量小,性格文静,内向,沉着稳重也不错啊,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拥有同样多的优势,只是他们的优势不同而已。

这么一想,孩子胆大又怎样,胆小又何妨呢?!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7

我女儿四岁了,也表现得非常胆小,不愿意叫人,我刚开始也试图让孩子叫人,但现在我不再要求她。因为我想想自己,同样也是从一个胆子比较小的孩子长大的,所以,我又怎么能期待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胆大的人呢?

即使她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我依然认为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性格,然后让她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一、可以引导孩子,但绝对不强迫孩子变胆大。

刚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女儿见到陌生人特别害羞,有时候电梯里遇到邻居,也会下意识地藏到我背后,不愿意见人,每次离开电梯,我都要提醒她“和爷爷奶奶说再见”,她每次总是低着头,轻轻说一声“爷爷奶奶,再见!”虽然回到家,我都要和她说,你和别人打招呼要看着别人呀,孩子总是似懂非懂地答应着,可到了下一次,还是老样子。于是我在想,我每次都强迫孩子去和陌生人打招呼,也许让孩子感觉并不好,不是发自真心的礼貌,不说也罢。

二、父母要适当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接受锻炼。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每天老师、同学都会和她主动打招呼,有时候去少年宫学画画,专门有个老师站在门口和小朋友们打招呼,女儿刚开始还是很害羞,不敢看老师,回答得也很轻,但我也没有再要求她大声回应,我相信孩子接受有个过程,等她习惯了,自然了,就会打招呼了。

三、孩子有了经历和意识,自然会自信。

昨天在电梯里,和我们一起上来的是一对老夫妻,我们下电梯的时候,孩子看了看电梯里的老人,主动和老人说:“爷爷奶奶,再见!”我心里一阵欢喜,时间的力量真的最强大,孩子终于可以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了。

所以,父母不需要强迫孩子马上变成一个主动、开朗、大方的人,假以时日,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懂礼貌的,也总会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胆小,并不是对人生的否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