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如题所述

一、社会认知能力

宝宝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设计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的认知过程,而且与宝宝的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会安慰同伴的宝宝,对特定情境中他人的思想、情感、动机和需要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宝宝已经理解了笑代表高兴、哭代表痛苦、语言、亲亲、抱抱等可以给人带来安慰。另外,宝宝对社会责任和规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告诉过宝宝,遇到朋友伤心的时候应该抱一抱,安慰同伴等。或者安慰同伴可以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这些认知经验都会帮助宝宝认识到这种规范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二、移情能力

1岁半的宝宝看到另一个孩子跌倒哭了,他自己也会跟着哭起来,脸上还会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这种反应是一种原始地移情。一些专家认为移情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性的特征或倾向。看到他人悲伤大哭的时候,宝宝过去的情绪经验开始产生作用——每个宝宝都有过成千上百次大哭的经验:痛了、烫着了、冷了、饿了等等,这些不愉快的经验让对他人的悲伤情绪有了直观的认识。霍夫曼提出,移情会逐渐变成幼儿安慰他人的重要动机,一旦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苦恼和痛苦,并且知道如果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幼儿就会表现出安慰他人的行为。就想本期成长故事书中的布奇,他通过移情能力感受到了雪娃娃找不到妈妈时的难过与焦急,自告奋勇采取行动,去安慰雪娃娃,帮助雪娃娃找妈妈,表现出了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行为。

三、社会学习因素

社会学习因素是指幼儿有学习亲社会行为的良好环境与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研究显示,如果家长在面对他人悲伤情绪时表现出更多地理解、安慰行为,幼儿在面对相似情境时通常也更多地表现出安慰、安抚他人的行为。除了家长榜样作用,故事书、动画片中的情节和主人公的表现也是宝宝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一)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如,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这种倾向使亚洲国家的人们重视在儿童早期就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使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为孩子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因此,从宏观上讲,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个实验表明,观看亲社会节目的五六岁儿童不仅能懂得节目的特定亲社会内容,而且还能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与看中性节目的孩子相比,他们学会了一些有关亲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

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儿童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的。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方面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2.同伴的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0%来自同龄人,40%来自成人。同伴的作用不外乎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
第2个回答  2020-11-02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依存的,这种相互依存反映在劳动分工、产品和服务交换等复杂的系统中。与此同等重要的是另一类人际关系,包括给予和获得帮助。这类行为不同于纯粹的经济行为,强调如何使他人获得帮助、安慰、感受到幸福感,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亲社会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幼儿在童年期就学习和运用这些亲社会行为,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幼儿期是培养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尽管幼儿明显地可以从对他们的善意行为中受益,但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更是受益匪浅。

首先,和谐社会的发展倡导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业化的脚步逐渐加大,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也不断向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发起挑战。浮躁的情绪、悬浮的灰尘侵袭着我们原本已经亚健康的心灵。幼儿园的教学开展越来越向小学化过渡,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附属课程,数学、英语和语文永远占据着主旋律。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影响,每个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幼儿皇帝的宝座坚固不摧,从出生到长大就一直没有动摇。自私、霸道、懒惰、独立性缺失越来越成为了独生子女的专利。道德教育在社会是一种缺失,没有听过大学哪门课程开设的是有关道德方面的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幼儿园就更没有人重视对幼儿的道德方面的教育。亲社会行为养成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都是一个良性发展,人们生活在社会和谐的背景下,会更加积极和幸福。

其次,幼儿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树立亲社会行为的理念。由于尚处于幼儿期的幼儿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必须有人给予一定亲社会行为的指导。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幼儿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都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幼儿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行为。

认知因素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指幼儿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如果幼儿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幼儿。
第3个回答  2020-11-02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超越了别人许多,那么一定是你比别人多付出的结果。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闽试教育愿意陪伴你走过福建教师招考的每一步,我们将每天整理并更新几点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让你在点滴的积累中超越平凡,迈向成功!
(一)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如,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这种倾向使亚洲国家的人们重视在儿童早期就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使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为孩子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因此,从宏观上讲,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个实验表明,观看亲社会节目的五六岁儿童不仅能懂得节目的特定亲社会内容,而且还能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与看中性节目的孩子相比,他们学会了一些有关亲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
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要通过儿童具体的生活环境来起作用,因为孩子是生活在具体的家庭和同伴环境中的。
(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一方面是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
2.同伴的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0%来自同龄人,40%来自成人。同伴的作用不外乎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
(三)移情
移情是指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前提或动机。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还是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对幼儿来说,由于其认识的局限,特别是容易自我中心地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幼儿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