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新学期如何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

如题所述

对孩子的常规活动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常规活动呢?
  1、老师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激励孩子:这是根据幼儿“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强化某些幼儿的正确行为,激励其他幼儿以此为榜样,从而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如:最近办理迟到的幼儿比较多,教师对准时来园的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励其他幼儿以那些准时来园的幼儿为榜样,准时来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更是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还可以是父母、教师,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等。
  2、创设合适的环境来提醒孩子:把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提示幼儿遵守常规的一种方法。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教师可以将送餐具、擦嘴、擦桌子、漱口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展示在环境中,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3、采用恰当的语言去引导孩子:教师利用生动形象、幽默有趣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常规,遵守常规的方法。如:在培养小班幼儿饮水常规时,教师发现幼儿不爱喝白开水,于是便将喝水说成:“小汽车要加油喽,加的满满的,才能跑得特别快。”
  4、采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用游戏的形式或采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学习常规,把对幼儿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需求,从“必须这样”转化为“我要这样”。如: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教师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来点名,鼓声停止时,花在谁手里,谁就起立告诉大家自己的名字。
  5、教孩子儿歌和歌曲的方法帮助孩子巩固:教育内容于朗朗上口的儿歌、美妙动听的歌曲之中,是一些常规要求,在反复的朗诵和歌唱活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如:在培养漱口常规时,教师常带幼儿歌唱《花花杯》,帮助幼儿掌握漱口的方法。
  6、鼓励孩子发现问题一起讨论的方法:教师和幼儿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讨论、修正常规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大声喧哗、推推挤挤。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常规培养的关键期是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也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儿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喝水、进餐、睡眠、集体活动、盥洗、穿脱衣服等多个环节。良好的习惯和自理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的,若一开始就用错误的教养方式,那必然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生活常规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班级常规的好坏,决定着活动开展的顺利、成败与否。那么,如何帮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导幼儿主动遵守常规的兴趣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餐后散步是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逐跑跳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我要变成一只小蜗牛,背上重重的壳,谁愿意当我的蜗牛宝宝呀?”幼儿特别兴奋,都开始学我像小蜗牛慢慢的走着。之后,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鸟飞,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积极的参与,自然而然的养成良好的散步习惯。

  因此,运用拟人的方法使“散步”转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投入到游戏中,孩子们喜闻乐见,成效立竿见影。

  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没有经历、体验过的事物不易理解,因此,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如幼儿在饭前便后洗手时总是忘记擦手,尤其是到了春秋两季,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就以此为契机,把洗手变成了给小手洗洗澡。我说:“不擦小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还有的小朋友会提醒其他小朋友擦手,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养成了洗手必擦手的好习惯。

  三、主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做维护常规的主人

  做维护常规的主人,就要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引导幼儿发现自身的问题,引发幼儿主动讨论,我们知道,想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想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幼儿午睡前要脱叠衣服,有的孩子在床上,地上叠衣服,很不卫生。我就及时抓住这一点,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做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叠”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说干脆叠起来……其中郝宇涵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上,再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今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劲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上,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

  通过自己制定常规,他们的体验是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印象深刻的,他们更懂得了去执行,遵守从而使幼儿体验到自己是常规的小主人。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四、用教师的行为暗示孩子,促使孩子遵守常规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老师的言行、情绪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小班幼儿情绪易受感染,老师适时的行为暗示,才能促使孩子遵守常规。

  幼儿进餐时,有个别幼儿很不注意,往往餐后地上米粒很多,有的幼儿碗里吃不干净,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采取措施,先是下载有关贫困山区幼儿生活困苦的视频,让他们了解贫苦孩子的生活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孩子们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其次,我又创编情境故事,让幼儿参与其中,提示幼儿:饭菜撒到地面上,会把地面弄脏,它会不开心的。幼儿心灵史纯真、美好、善良的',这个方法很凑效,一段时间后,满地饭菜的现象就不见了。

  五、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幼儿的点滴进步受到老师的赞许后,会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因为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近日,幼儿洗手不认真,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道理讲过了,方法教过了,最初几天他们还洗得挺认真,时间长了就开始敷衍了事。这也不能怪幼儿,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会生病,会长蛔虫”的亲身体验,当然无法引起重视。因此,我在幼儿洗手时经常表扬那些易被幼儿直接感受到的行为:“可欣的小手又白又嫩,因此她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手。”看丽丽小朋友洗得多仔细,过几天他的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要是认真洗手,手上会有洗手液留下的香味,我还要在有香味的小手上给你贴上个漂亮的小贴画。”每到此时,孩子们都主动把干净的手伸过来让我看,让我闻。当小手上被贴上小贴画时,幼儿会兴奋地说:“明天,我还要认真洗手。”

  六、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幼儿常规,并不是只在幼儿园运用,需要家长配合、督促幼儿。比如幼儿在园养成了独立进餐的习惯,在家时就要保持,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家长总爱“帮助”进餐,也许是家长嫌幼儿慢,又或许是老人娇惯,事事都想帮一把,其实那样做等于帮倒忙,老师费劲心思培养出来的好习惯毁于家长善意的“一帮”,家长样相信孩子,给孩子独立完成的空间。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做有效地引导,而不是事事代办,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吝啬,这样孩子会更加自信。我们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幼儿会为了教师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这对孩子积极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

  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常规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老师用心去做,不断加强日常的巩固,常规培养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同时,要根据幼儿们现有水平,把握孩子们年龄特点是关键,还要注意让幼儿成为常规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遵守,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巧妙的运用方式、方法,相信孩子们就能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常规教育也会日新月异。
第2个回答  2020-10-09
常规培养的关键期是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也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幼儿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喝水、进餐、睡眠、集体活动、盥洗、穿脱衣服等多个环节。良好的习惯和自理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的,若一开始就用错误的教养方式,那必然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生活常规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班级常规的好坏,决定着活动开展的顺利、成败与否。那么,如何帮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导幼儿主动遵守常规的兴趣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餐后散步是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逐跑跳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我要变成一只小蜗牛,背上重重的壳,谁愿意当我的蜗牛宝宝呀?”幼儿特别兴奋,都开始学我像小蜗牛慢慢的走着。之后,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鸟飞,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积极的参与,自然而然的养成良好的散步习惯。
  因此,运用拟人的方法使“散步”转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投入到游戏中,孩子们喜闻乐见,成效立竿见影。
  二、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没有经历、体验过的事物不易理解,因此,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如幼儿在饭前便后洗手时总是忘记擦手,尤其是到了春秋两季,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就以此为契机,把洗手变成了给小手洗洗澡。我说:“不擦小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还有的小朋友会提醒其他小朋友擦手,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养成了洗手必擦手的好习惯。
  三、主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做维护常规的主人
  做维护常规的主人,就要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引导幼儿发现自身的问题,引发幼儿主动讨论,我们知道,想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想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幼儿午睡前要脱叠衣服,有的孩子在床上,地上叠衣服,很不卫生。我就及时抓住这一点,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做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叠”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说干脆叠起来……其中郝宇涵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上,再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今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劲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上,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
  通过自己制定常规,他们的体验是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印象深刻的,他们更懂得了去执行,遵守从而使幼儿体验到自己是常规的小主人。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四、用教师的行为暗示孩子,促使孩子遵守常规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老师的言行、情绪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小班幼儿情绪易受感染,老师适时的行为暗示,才能促使孩子遵守常规。
  幼儿进餐时,有个别幼儿很不注意,往往餐后地上米粒很多,有的幼儿碗里吃不干净,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采取措施,先是下载有关贫困山区幼儿生活困苦的视频,让他们了解贫苦孩子的生活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孩子们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其次,我又创编情境故事,让幼儿参与其中,提示幼儿:饭菜撒到地面上,会把地面弄脏,它会不开心的。幼儿心灵史纯真、美好、善良的,这个方法很凑效,一段时间后,满地饭菜的现象就不见了。
  五、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幼儿的点滴进步受到老师的赞许后,会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因为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近日,幼儿洗手不认真,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道理讲过了,方法教过了,最初几天他们还洗得挺认真,时间长了就开始敷衍了事。这也不能怪幼儿,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会生病,会长蛔虫”的亲身体验,当然无法引起重视。因此,我在幼儿洗手时经常表扬那些易被幼儿直接感受到的行为:“可欣的小手又白又嫩,因此她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手。”看丽丽小朋友洗得多仔细,过几天他的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要是认真洗手,手上会有洗手液留下的香味,我还要在有香味的小手上给你贴上个漂亮的小贴画。”每到此时,孩子们都主动把干净的手伸过来让我看,让我闻。当小手上被贴上小贴画时,幼儿会兴奋地说:“明天,我还要认真洗手。”
  六、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幼儿常规,并不是只在幼儿园运用,需要家长配合、督促幼儿。比如幼儿在园养成了独立进餐的习惯,在家时就要保持,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家长总爱“帮助”进餐,也许是家长嫌幼儿慢,又或许是老人娇惯,事事都想帮一把,其实那样做等于帮倒忙,老师费劲心思培养出来的好习惯毁于家长善意的“一帮”,家长样相信孩子,给孩子独立完成的空间。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做有效地引导,而不是事事代办,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吝啬,这样孩子会更加自信。我们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幼儿会为了教师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这对孩子积极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
  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常规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老师用心去做,不断加强日常的巩固,常规培养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同时,要根据幼儿们现有水平,把握孩子们年龄特点是关键,还要注意让幼儿成为常规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遵守,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巧妙的运用方式、方法,相信孩子们就能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常规教育也会日新月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