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的三个方面

如题所述

【吴杰明专栏】

求真 向善 唯美
——理想教育三原则

原创作者|吴杰明(江苏·盐城·射阳县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处)

首先,请大家随我一起界定一下我们将要重点讨论的几个概念。

我们这里所说的“理想教育”不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且鼓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我们的所说的“理想教育”准确地说应该是“理想的教育”或者是“关于教育的理想”,比如犹太人教育的理想是:

1、帮助孩子确定人生目标;

2、重视苦难教育;

3、教育孩子从爱书开始;

4、尊师重教、求职探索;

5、勤奋好学,挖掘潜能;

6、勤勉怀疑、培养创造性才能。

“真”是什么?“真”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本来面目,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善”是道德感的体现。善心激发良知,进而做出对别人有益而适当的行为。良知每个人都有,但是未必能够起到好的作用,所以需要善心来激发引领。“真”与“善”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和谐统一的,但“真”是是非观,“善”是道德感,真的未必就善,善的也未必就真。“美”是从感知与情感出发的,是人们从自我需求出发,对理想境界的崇高评价。“美”是对客观规律的严格遵从,更是对自我意志的充分肯定。“美”有普遍性,更具个性化;“美”有现实意义,更具理想色彩;“美”强调知识传承的同时,更重视思想观念的创新。

我们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研讨教育理想,总是从一定的理论框架出发,完全按照我们先入为主的想象,一厢情愿地搭建理想教育的宏图伟业。比如我们对学科教学目标的描述,就先后有过“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等不同的说法。理论上,我们搭建不断向上、日臻完善的一个个阶梯,准确而完美,可实际上,我们规定了的这一个个目标是否得到重视、是否能够实现却查无实据,或言之不详。我们今天将要研讨的“理想教育”必须是从既有的教育现实出发,从教育现实的反面去发现与审视值得我们重视与追求的教育理想。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真”的教育。纵览我们当前的教育现实,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前前后后、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还真的当不起一个简简单单的“真”字。我们补写教案,应付检查;我们编造材料、只求达标;我们购买论文,申报职称;我们有偿家教,谋求暴利。我们想的一套,做的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自己一套,别人一套;今天一套,明天一套,早就忘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

关注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下教育界叫得最响的口号。领导讲话,专家著书,校长发言,说的都是素质教育,可到了教师和学生这里,最要命的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它好看,可架不住应试教育它实惠。最后我们把教育工作弄成了两张皮:素质教育要搞好,那是要给别人看的;应试教育更要搞好,那是要为自己考的。我们一边鼓励走班选课,培养兴趣特长,一边统一考试内容,严格选拔标准;一边提供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一边机械灌输知识,反复训练技巧。教师平添一忙,学生平添一惑。素质教育说得那么好,可应试教育还是这么忙啊!

尊重教学自主权,为师生减负也是当下教育界叫得最响的口号。可教学能自主吗?师生减负了吗?政治方向、课程标准有党和政府管着,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有专家学者管着,课堂模式、作息时间有校长管着,就算是教学进度、作业布置这些细枝末节那也是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层层级级地管着的,真正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组织者与推进者的教师其实是完全不由自主的。他们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模式,统一作业,在如此“大一统”思想的指引下,做完上级要求的素质教育评价,再做不能不做的月考成绩统计;做完学校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检讨,再做不能不做的学生练习错题订正。工休全无,夜以继日,在画好的圈子里跳舞,在已有的字迹上描红,完全没有了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教育教学风格的时间和空间,哪里还有所谓教学活动的自主权与创造性?

笔者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在三所普通高中工作过,也多次去市县内外、省区内外多所普通高中考察学习过,虽不能说见多识广,但足以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各级各类普通高中的图书馆与理、化、生实验室竟大多形同虚设。图书馆里的图书积满灰尘,缺乏更新,除极个别的情况下有人借阅图书,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编造过程资料,接受相关检查与验收。理、化、生实验室也是只建不用,徒有其名,以利过关,评星晋级是它们能够存在的全部理由。每一次检查验收,检查人与被检查人互有默契,心心相印,不管是什么检查项目,只求有,不求真,你好我好大家好。我经常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检查组只看物化的场所、设备、图书、器材、药品,而不努力验证具体活动、相应成果及学生素质呢?他们甚至只要翻看一下理化生实验室相关器材、药品的报废记录及消耗流水也是能够发现不少问题的,可事实却是星也评了,级也升了,问题还是问题,忧虑还是忧虑。

“假”字横行,花样翻新啊!升学重压下的各种怪异现象日甚一日,完全背弃中外圣贤对于理想教育的企慕与期许。教育教育本是极简单的事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里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上施下效之所以能够使子作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坚持表里如一、持之以恒的真实与真诚。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这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先生用一个“真”字烛照了虚假教育的伪善与优质教育的精髓。作为崇高教育理想的践行者,我们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领导者都应该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学生求真知识,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善的教育。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终极目标本来就应该是教师用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积极主动地去影响与改善学生的个性品质,可时下我们通行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却已经完全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全社会极力标榜的成功教育背负上了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实现的,结果导致中国的家长很累,教师很累,孩子也很累,而教育的生产力却很低下。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基础教育以提高应试能力为导向的突出问题愈演愈烈,教学目标以分数为本,教学内容强调知识为重,教学方法以知识点教学为体系,强调在群体教学中通过竞争促进学习,普遍实行的以分数论输赢的学校及教师实绩考评制度又不断将这一导向推向极致。在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功利性目标导向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渐渐远离教育“养子作善”的育人本质,沦落成为老师们养家糊口的手段与孩子们将来谋取理想职业的敲门砖,教育伦理也因基础教育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从表面上看,教师努力工作,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可实际上呢?目中无人的教学工作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与晋升的依据。他们要依靠学生更好的考试成绩,打败竞争对手,为自己求得更好的生活环境与更大的发展空间。

停留在知识和技术层面的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相当长的一段的历史时期里,知识和技术层面的教育确实起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的巨大作用。但这种“目中无人”的畸形教育过于执着地倚重教育者自己的大脑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千方百计地将既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理念灌输给受教育者,而不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不愿意守望和引领孩子们求真向善的生命潜能。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过分夸大了教育者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甚而至于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可以任意雕琢的器物,以为可以完全操控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构建。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尽管说了很多至情至理的好话,却就是说不到孩子心坎里去,一颗至真至善的心对着另一颗清白无辜的心徒呼奈何。由于我们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忽视或是淡化了学生优良品德的修炼与完美人格的造就,在我们的基础教育生态中,人格理想、社会责任、公共意识的日益淡化,个人主义、本位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蔓延,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投机取巧、自私自利、师德败坏、学术造假、消极颓废、骄横暴戾、一意孤行、违法犯罪等有违教育根本宗旨的反常行为愈演愈热,师生冲突频发,家校矛盾激化,平静和谐的教育氛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短期行为与功利操弄已经严重破坏了莘莘学子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进步。

笔者前几日巡视课堂,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只见一后排男生,身穿一夹克,背后竟赫然印有一大大的“龟”字,惊诧莫名。虽说,“龟”字在远古时代和异邦日本曾有过“长寿坚韧”的文化内涵,但在当下的主流文化语境中,“龟”字却是用作骂人语,是羞耻无能的象征。唐时乐户皆着绿头巾,而龟之头亦暗绿色,后遂称着绿头巾者为龟。又以乐户妻女皆歌妓,故俗称开妓院及纵妻行淫者为龟。如:龟奴、龟子等。无论如何,衣衫之上着一“龟”字总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事后将此见闻分享于同事,竟又听闻了更多更加让人拍案惊奇的怪事:某地一校园之中,中心路上,竟有高中女生,穿着印有“过期少女”、“无恶不作”、“全员恶人”等字样的文化衫,招摇来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此日日穿着,时时见闻,这是多么强大的心理暗示与文化濡染哦!香花佳木毁于野,恶草荒蔓彰于世,我们于不知不觉之中放弃了的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竟被肮脏污浊的世俗文化、江湖文化占领了。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准备人才的,教育需要乌托邦。与时俱进的教育应该以育人为先,要不遗余力地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品德修养,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者应该是具备一定梦幻色彩的理想主义者,教育者的视野里不能只有知识与技能,比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的是人性的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