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没有反目成仇是为何?

如题所述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在杀曹爽夺权后仅两年就病死了,由长子司马师继续控制曹魏,次子司马昭在旁辅助。司马师与司马昭在权力面前没有反目成仇,跟两人的才能及当时曹魏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司马师强于司马昭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晋书·文帝纪)

正始十年(249年),大将军曹爽高高兴兴带着小皇帝曹芳出去祭拜魏明帝曹叡,没想到出去之后回不去了。当时曹爽一走,隐忍十年的司马懿就立即发动了反击,准备夺权。当时司马懿有两个得力的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但他此前只找了长子司马师商议对策,却丝毫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次子司马昭。由此可见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的才能要远胜过司马昭。

高平陵之变前夜,司马懿才把自己的图谋告诉了司马昭,结果司马昭对此十分担心,害怕得睡不着觉。但司马师却安枕无忧,丝毫没有畏惧,还在高平陵之变立了大功,成功助父亲司马懿夺权。由此可见司马师的才能确实远胜司马昭,因此司马昭对哥哥司马师是十分佩服的,知道自己比不过哥哥,就没有与兄争权的念头。

二,曹魏局势不稳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夺权时,曹魏大臣大多没有反对,而是积极表示支持。可见司马懿夺权在当时曹魏百官眼中是清君侧的正义之举,所以百官毫不犹豫背弃了曹爽。但司马懿掌权后违背不杀曹爽的承诺,还大肆屠杀曹爽党羽,可见司马懿夺权动机不纯。但司马遹毕竟是辅佐过曹操、曹丕、曹叡的三朝重臣,具有很大威望,百官也不敢说什么。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师掌权后日渐专权,还在嘉平六年(254年)废黜魏帝曹芳,这就很大逆不道了。毕竟皇帝是君还没有过错,你司马师只是臣子,怎么能以下犯上。因此司马家在曹魏百官心理的形象彻底变了,从清君侧的贤臣变成了专权的逆臣。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就是例子。因此司马家需要齐心合力,才能稳固权势,免得落下曹爽那样的下场。司马昭自然没有必要与司马师争权。

三,司马师无子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晋书·武帝纪)

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因此想要把司马家的权势延续下去,就必须找个儿子。然后司马师就把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即自己的侄子过继过来当了儿子。那司马师死后,司马攸会接着掌权。司马昭自然没有必要与儿子司马攸争权,好好辅佐哥哥司马师,等着接班就成。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死,司马昭掌权。司马昭掌权后还经常说:“天下是我哥打下来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另外司马昭还多次考虑把大权交给次子司马攸而非长子司马炎,可见司马昭对哥哥司马师还是很感激的,双方兄弟之间关系良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20
他们两个人都有明确的认知,他们是维护司马家的共同利益,只要是司马家维持朝堂,他们的共同利益就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在权力面前不会反目成仇。
第2个回答  2022-01-20
这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是非常不错的,同时两个人也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大业,两个人不仅没有反目成仇,反而互相扶持,他们两个人也想共同经营家族。
第3个回答  2022-01-20
因为司马懿钟情于司马师,并且司马家权力并不稳固,而且司马师没有子嗣,所以他们没有反目成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