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宰相是不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明清的宰相是不是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明清皇帝是不是管理地方!明以前皇帝不管地方!

明朝实施的是内阁制,即由多名大臣组成的内阁来负责直接管理国家。其也负责比如起草诏书等工作从这一点上他们确实承担了一部分秘书的工作。太监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故无法承担这项工作。不过在明朝内阁辅臣特别是首辅的权利是很大的,比如张居正执政时期,皇帝基本上就是傀儡。

另外实际上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不直接管理朝政,通常都是通过比如宰相(实际上宰相基本上也不是一个人,唐朝所谓三省六部制,宰相最多可以有十几个,最少也有2个)来管理。清朝早期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后期是通过军机处。否则皇帝的工作量太大了,当然个别权利欲特强的除外,比如朱元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4
明朝没宰相
一般有内阁大学士代理了
还有就是军机处
第2个回答  2010-07-24
明代承袭宋元官制,洪武初年有宰相。但自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后,朱元璋废宰相,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同时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成祖朱棣时代,由于工作需要,为减轻皇帝负担,设置内阁,内阁大学士官阶为五品左右。后朱棣允许内阁大学士兼职尚书,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所以通常认为内阁大学士是高官这个概念是有误差的,其确切职能大约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或者是一个秘书及顾问委员会。

同时,另一个著名的机构:司礼监。司礼监太监是皇帝的秘书,洪熙宣德年间,皇帝感到文官集团权力过大,开始让内监读书识字,并把文件批红权,也就是签字权,分出一部分给司礼监。所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是一个相当有权位的职务,例如冯保就担任过这个职位。同时,司礼监还负责加盖印章,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头头。

所以内阁和司礼监从职能上讲是是皇帝的两个秘书部,但是后来内阁迅速拥有了宰相的职能,成为了不叫宰相的宰相,而司礼监一直是皇帝名义上和实质上的秘书部。

虽然内阁大学士在官制上属于厅级干部,尽管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但是从明代内阁诞生起,内阁成为可以制衡皇权的相权所在。可以这么说,明代内阁的能量超越了之前所有王朝的宰相,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文官政府制衡独裁皇权,这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清代几乎无修改地沿用了内阁制度,但是清代文官集团的能量远没有达到明代的水准,这也导致了内阁只是作为一个秘书处和办公厅的角色存在。自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的作用再次被弱化。清代的内阁基本上就是一个文职散官,也就是荣誉头衔,失去了制衡皇权的意义。
第3个回答  2010-07-24
明朝刚开始有那么一两个宰相,但朱元璋把胡惟庸干掉以后就取消了宰相,改为设内阁大学士(多人)当顾问
到了明朝中期,皇帝开始懒了,所以设置了首席内阁大学士,其地位跟宰相没啥区别,只是不能违反朱元璋的祖制,所以没叫宰相
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是因为之前的正德皇帝没儿子才当上的皇帝,名不正,所以总是跟大臣过不去(违反礼法,给自己正名),首席大学士(内阁首辅)换了一个又一个,打的打杀的杀,从那以后,明朝的臣子不再像之前那么有骨气敢于直言,以死直为荣,内阁首辅也开始软弱(也有些例外,关键看皇帝是否支持)
总而言之,内阁首辅还是相当于总理多一些,毕竟明朝中后期没几个皇帝勤政的

至于皇帝的秘书,一般是太监——明朝皇帝为了偷懒,让太监都学文,甚至给太监批红权(用朱砂代皇帝批阅奏章,只有重要的事情才由皇帝亲自处理)
这个批红权也是制约内阁票拟(内阁大学士投票表决,不过一般还是首辅说了算)的一种方法,两者间的斗争始终存在

说白了,明朝的官场,政事现有内阁处理,票拟提出意见后,呈皇帝批示,皇帝偷懒的话,就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如刘锦、魏忠贤都是此职)用批红权处理(同意或者驳回)
票拟和批红,哪边势力大哪边说了算

清朝基本就是照搬明朝的制度,军机处代替内阁,领班军机大臣等于内阁首席大学士,不过没有太监干政罢了
第4个回答  2010-07-24
明朝无宰相,主要是朱元璋疑心病太重,把权抓在自己手里了。
第5个回答  2010-07-24
明朝洪武13年以后就没有宰相了,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的是明成祖朱棣以后的明清所设立的内阁。

明以前皇帝不管理地方,谁管理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