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塘村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改革开放之前,三面靠山的马塘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路难行、水奇缺,人称“瘦马塘”,1980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70元。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不具备任何地理优势的小村庄里  1985年马塘村选准兴办加工企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创办兴华罐头厂,1990年组建中外合资厦门同茂食品罐头有限公司。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三次技改,配备4条现代化高速生产线,现在年产能力可达到15万吨,创造了蘑菇、龙眼荔枝、八宝粥、牛奶花生、绿豆爽等六大罐头名牌产品。银鹭牌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目前全村拥有同茂、兴茂、吉富等三家大企业,到199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225亿元,村人年均纯收入525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1071倍。现在全村基本实现七化,即民房别墅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程控化、用水自来化、照明电灯化、村庄园林化、厕所卫生化,成为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多功能的都市式新村  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小山村崛起了一个跨国经营、闻名全国的现代化的企业集团——银鹭集团,而马塘村,也成为名闻遐迩的“百姓富、生态美”的富美山村典型——  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创业精神  沐浴在春风中的马塘村被群山所环绕,清澈的池水把春日明媚的阳光,映射在路旁错落有致的别墅群里。一条条洁净的沥青路环绕着家园,一片片四季常青的绿地点缀在房前屋后。  走进马塘村,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别墅特别惹眼,乍一看以为是什么高级度假村。其实,这是福建全省首个乡村商务区——马塘乡村商务区。把办公区设在别墅里,这是马塘乡村商务区的首创之处。马塘乡村商务区分为别墅式和酒店式,由数十栋独体别墅和四星级银鹭山庄组成。
  马塘的发展变化源自于村里办起了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工兴农的发展新路子。马塘村党委书记、银鹭集团董事长陈清渊介绍说:“在我们这偏僻的穷山村,靠单一传统式农业根本就改变不了落后的面貌,要想脱贫,就必须寻找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新道路。”  马塘村当时所处的同安地区(现为翔安区),除了是龙眼的主要产地外,没有其他资源。根据这种资源条件,陈清渊等5位农民于1985年集资三万元创办了当时同安县第一家村办罐头厂——同安新圩兴华罐头厂。  创业艰辛。在办厂初期,基础条件薄弱,没有技术,村干部带着干粮到晋江、厦门等地的罐头厂拜师请教,或请他们进厂指导;没有厂房,用竹片当墙,篾板作顶,建起了简易厂房;没有水源,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就带领村民顶烈日,冒酷暑,早出晚归,从12公里外的古宅水库埋设地下管道,把水引到马塘来,解决了工业用水问题;没有道路,就以一亩地外加8000元的代价向邻村换地,自己动手,劈开山坡,填平沟坎,修建了一条800多米的进村水泥路;没有电力,就引导村民把准备用于“民俗日”演戏的资金,用来购置发电机;没有通讯,就发动村民筹资3万多元架设了一部高频电话。就这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终于把罐头厂创办起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投产当年罐头厂便取得了高效益,实现了马塘工业零的突破。  和谐发展、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  48岁的陈水源是马塘村的村民,看起来人很瘦黑,但是,他却是一个拥有160多名工人的建筑公司老板,公司一年营业额几千万元。  “要不是有村里以及公司领导的鼎力帮助,我现在可能还是一个穷光蛋呢。”面对记者,陈水源一直重复着这一句话。  2004年之前,陈水源只是银鹭集团一名普通的水泥工而已,靠打工挣一份工资。2004年,随着马塘村建设以及银鹭集团大发展的需要,混凝土方面的工程公司非常抢手。陈清渊兄弟借了几百万块钱给陈水源,支持他成立建筑公司。有了这一笔借款以及陈清渊兄弟的创业指导,陈水源的建筑公司10年以来经营得红红火火,除了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招收了大批的外地工人。  陈水源只是马塘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个缩影。目前,马塘村的村民全部免费享受医疗保险,每一年可获年终分红,老年人可享养老金。家家建别墅,文化设施齐全。  去年10月,新圩镇马塘村党委正式成立,下辖3个党支部,在村一级党组织成立村企合一党委,这在我省尚属首次。马塘村抓住成立全省首个村企党委的契机,使村庄在原有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在坚持以村带企、以企促村,村企共谋强村富民之路,解决村民的转产就业同时,马塘村党委探索设立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采取店面出租、经营员工食堂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  翔安区委书记陈永裕认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远学焦裕禄、近学谷文昌。同时,还要学好我们身边的典型,要弘扬马塘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拼搏创新”的时代精神、“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
以上资料来源翔安门户网xadoor.c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