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力受损,六国为何不趁虚而入?

如题所述

在当时,战国七雄是无可争议的主角,但这并不是说战国时期单单只有这七个诸侯国,根据不完全统计,战国初期,中原大地上的诸侯国还有30多个,只不过到了后来慢慢才被战国七雄所兼并。

说到这里,不少人会认为,兼并诸侯国最多的国家,当非秦国莫属,其实不然,应是楚国,只不过楚国所做的努力,最后都为秦国做了嫁衣。


在秦国统一华夏的路上,战国七雄中,除了韩国和燕国,剩余的四个诸侯国,战国初期的魏国,战国中期的楚国和齐国,战国末期的赵国,几乎都在特定的时间内充当了秦国的绊脚石,不过最终也只是为秦国统一华夏的路上增添了些许光彩。

进入战国之后,秦国在战争上虽有败绩,但是并不多,真正使得秦国元气大伤的战争当然也有,不过或许只有一次,而这场战役也彻底打残了秦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赵国。

或许,您已经想到了,这次战争就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国确实胜利了,不过也仅仅只是惨胜,白起就曾说过,这场战争秦卒死伤过半,所以说这场战争之后,秦国元气大伤,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既然如此,这场战争之后,山东六国为何不联合趁势将秦国给攻灭?

等飞鱼分析完当时山东诸侯国所面临的实际环境,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韩国和燕国。

为何要将这两个国家放在一起说呢,其实你也懂得,因为这两个诸侯国是一如既往的弱,但并不是它俩没有牛气过,韩国最牛气的时候,是韩昭侯时期,他任用申不害在韩国进行了变法,着实努力刷了一笔存在感。

燕国的强大实在燕昭王时期,当时燕昭王构筑了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苏秦等人就应召而去,尤其是乐毅利用五国伐齐的机会,几乎灭亡了齐国,燕国的这种表现,还着实让诸侯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小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不过到了长平之战后,这两个诸侯,其实都已经疲软到了极点,由于地理位置,韩国离秦国最近,当然也是秦国人练兵的对象,时不时都要拿韩国试试刀,一来二去韩国就这样被秦国慢慢地蚕食了,当然秦国也凭借极强的战斗力把韩国彻底打怕了。

燕昭王之后的燕国,那是昏君辈出,长平之战后,更是看不清时局的走向,趁着赵国虚弱,还想从赵国捞点好处,结果却被精锐尽失的赵国给打得落花流水,这下燕国也彻底老实了,当然更不会有自信去招惹秦国。

赵国。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很强,不过仅仅只是军事上很强,尽管如此,这也够秦人吃一壶的了,如果长平之战发生在赵武灵王时期,那么赵国未必就能输得那么惨,不过也没有办法,秦国人那是看准了时机。

长平一战,赵国青壮年死伤殆尽,后来秦人不死心,想着乘势灭赵,而包围了邯郸,赵国又被迫进行了邯郸保卫战,这两次大战,经赵武灵王强大起来的赵国,彻彻底底失去了和秦国叫板的能力。


不过,赵国人是永远不会轻易妥协的,尽管被打残了,但依然还坚持拼命抵抗,纵观长平之战后的十余年,都是赵国在独自抵抗,不过赵国虽有心,但是无力,因为它的综合国力完全比不上秦国,战后恢复能力自然也比不上秦国,所以赵国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却越打越弱。

尤其是赵国灭亡的最后几年,那都是靠着李牧一人苦苦支撑,李牧再能打也无济于事,因为他败给了赵国朝堂的腐败,结果被谗言给杀死了,着实让人可悲又可叹。

魏国和楚国。

如果要在山东诸侯里找出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诸侯,一定非魏国莫属,从战国初期的占尽优势,到战国中后期的给东西方的两大国(秦国、齐国)提鞋,这等落差魏惠王之后的魏王,竟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很享受这种左右摇摆的感觉,让人不气都不行。

到了长平之战时,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但是均无果,因为魏国并不打算和赵国穿一条裤子,而是想着趁机获利,谁败了就踩谁一脚,这感觉魏王也觉得很爽,所以长平之战后魏国上层领导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想着和趁机攻打秦国,当然信陵君除外。


在山东六国合纵抗秦的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五次,其中楚国有两次充当了盟主的角色,而地大物博的楚国,也曾无限地接近霸主地位,只可惜楚国出了一个楚怀王,之后在也没有可圈可点的明君现世。

长平之战爆发前,楚国曾想着联合赵国,吓吓秦国,可是被秦国一句严厉的话,就给吓的不敢动弹,于是只能任凭赵国被秦国虐成渣,不过这也是由于楚国切切实实被秦国给打怕了,毕竟自己国都都被白起攻破了,大片土地姓了秦,秦人对楚国的威慑力还是极其有作用的。

齐国。

战国七雄中,齐国一直很有钱,因为它有渔盐之便,但有钱和强大似乎不能划等号,至少在齐国是这样,长平之战时,赵国曾向齐国借粮,不过齐国无论赵国怎么请求,就俩字:不借。

长平之战后,赵国失败了,齐国却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反而有种庆幸感,总以为自己离秦国远,秦国给自己画了饼,虽然不能挡饿,但是看着还是不错的嘛,于是在此之后,齐国和秦国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可以说,自长平之战后,齐国没有参与过一次中原诸侯的纷争,当秦国发起灭国之战时,齐国很是卖力,当然不是卖力的奋发图强,而是为秦国拍手叫好。

甚至秦国每灭一国,齐国的使者那都会从临淄出发直奔咸阳,不远千里为秦王嬴政送上来自齐国最真挚的问候,结果可想而知,唇亡势必齿寒,山东其余诸侯被秦国挨个收拾了,齐国又做出了一个怂包的举动,举国投降。

结束语:

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山东六国为何不趁势将秦国给攻灭?从上述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山东诸侯在长平之战后,依然各自为政,根本没有亡国之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战后,秦国依然有实力防守列国,而列国情况各不相同,很难合众。列国的历次合众,全是不欢而散,归根结底,利益不同,战争是政治利益的延续,各国的利益不同,因此人心不可能聚齐。
第2个回答  2020-11-07
长平之战是让秦国国力受损,但也让秦国打出来了威慑力啊,一次坑埋40万,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第3个回答  2020-11-07
因为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后国力受损,但是实力尚存,所以六国不敢趁虚而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