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如题所述

李卫,字又阶,江南铜山人(今江苏徐州)。他和雍正朝许多名吏一样,并非出自所谓的科举正途,而是捐纳出身。李卫自幼习武艺,常有以武定国之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青海用兵行捐纳事,出资为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升任户部郎中。这就是李卫仕宦生涯的起步阶段。在户部任上,李卫不畏权贵,勇于任事,这种作风为刚刚即位,立意刷新吏治的雍正所赏识。于是,在怡亲王允祥的保荐下,康熙六十一年十月,李卫升为直隶驿传道,接着又改授云南盐驿道,成为雍正边疆重地的心腹之人,时年36岁。从此,开始了其平步青云的仕途生涯。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升任布政使,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兼理两浙盐政,五年,就任特为他而增设的浙江总督管巡抚事,七年,加兵部尚书衔及太子太保,十年,内召,署理刑部尚书,寻授为直隶总督。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死于黄疸病,时年53岁。电视剧《雍正王朝》上说李卫是雍邸旧人,大概只是出于影视的可视性,并无真凭实据。其实雍正用人,格外在意的是,官员对新政的支持和对自己的忠心,李卫无疑是合乎这些条件的。而在调任浙江之前,李卫并没有做过成都县令,也未任过四川巡抚,而是直接从云南调到浙江的。李卫在发展生产方面也成绩卓著。垦荒即是其中之一。浙江人多地少,个别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0~300人/平方公里,所产粮食不足自给,如何能有效地供给粮食,只有尽可能地增加耕地。开发玉环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位于太平县和乐清县之间的玉环岛,方圆七百多里,有荒田十余万亩,土质肥沃,潮水淤地又可煎盐。但因此岛临海,难于防范,前浙闽总督满保禁止百姓开垦。但生计的压迫早已迫使百姓突破禁令,进行私垦,禁若不禁。李卫认为只要防范得当,玉环山不仅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而且可以成为防范洋人入侵的关口。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派遣文官管理征粮、民间诉讼等事,在要隘处,调派武弁防查洋匪。为防止垦田之徒纷至沓来,良莠莫辨,由太平、乐清地方官员负责募民开垦,移民仍行保甲法。为防止粜米出海,令百姓只交纳本色(米)而不许交纳折色(钱或他物),如果卖米,也只能销往内地,颗粒不许出海。经过几年整理,到雍正末年,岛上已是一片繁荣景象,每年为国家增收田赋租谷两万五千余担,浙省受惠不少,玉环岛因此也成为"海疆屏障"。李卫很重视治水。浙江东北部土质肥沃,所产稻米名闻全国,但地濒大海,川渠纵横,所以,治水是农业丰收的前提条件。自唐至明,历代政府屡斥巨资修塘,但由于水流湍急,直冲塘堤,因此溃易而筑难。李卫于四年正月莅任,二月即着手查勘海塘,从海宁海塘入手整治。海宁地形较高,居于嘉、湖、苏、松等府上游,所以,海宁海塘利害所系,非关一邑。李卫历时一年时间,修补了浦儿兜草塘、老盐仓草塘、姚宁堰草塘,此后在浙期间,几乎每年都要修葺海塘。修建海塘工程的费用,照例都由政府开支,但所拨银两大多不够开支,李卫除了自筹资金外,还奏准迫令贪官赃吏在家乡捐资助塘,此后成为一项定例,从而减轻了百姓负担。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统治,对封建赋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即是改革措施之一。贯彻摊丁入亩的赋役改革,是李卫的另一治迹。李卫来浙前,原浙抚法海已准备实施摊丁入亩,但遭到巨绅的竭力反对。他们聚集于巡抚衙门,联名抗议,法海惊慌失措,为平息事态,安抚绅心,答应暂缓均摊。但有丁无田之人要求改革的呼声更高,双方各不相让,影响了当地的稳定。甚至在雍正四年二月乡试之际,丁多地少者又聚众闹事,将当街铺面上的瓦扔下去,逼迫商人罢市。李卫果断平息此事,对闹事之人严令镇压,明确表明支持均摊,使拖延已久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李卫对官员贪污深恶痛绝,早在任户部郎中时,有一亲王管理户部,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损耗十两。李卫对此竭力反对,谏阻不听,乃置一柜蓄其钱,外写"某王赢余",置于廊下,把该亲王搞得非常难堪,不敢多收。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时,对盐政的整治即是从吏治着手,从而使云南盐政迅速转亏为盈。任浙抚时,鄂尔泰之弟,时任户部尚书、步兵统领的鄂尔奇徇私舞弊,滋扰百姓,李卫大胆弹劾,雍正不得不循例解决。李卫办事雷厉风行,一反康熙末年官场的拖沓风气。钱粮亏空是康熙朝遗留下来的问题,它不仅关系着国库的盈亏,而且与吏治也息息相关。雍正即位后,下令用六年时间清查钱粮,补齐亏空。但因时间久远,官员屡变,关系网盘根错节,各省督抚闻令或束手无策,或敷衍塞责。雍正六年清查期限结束时,浙江积欠最少,不到六十万两。《清人逸事》上关于李卫追补积欠一事的记载颇有戏剧性,兹录于此:"卫诈称生日,开筵受贺,浙中七十二州县,无不皆至。公张灯陈百戏,止而觞之,召诸州县至密室,语曰‘清查使者至矣,汝库亏丝毫无欺我,我能救汝,否则发露被诛,勿我怨‘,皆泣谢曰‘如公教‘。归皆核册密呈。"轻松地了解了州县的亏空状况,很快追补了浙江历年亏空的钱粮。李卫还十分重视社会治安,长于治盗。早在任云南布政使时,就曾亲自入山擒获为害一方的两名山贼。调任浙江后,不仅管理本地命盗案,雍正六年,因两江总督范时绎及陈名夏缉盗乏力,江苏七府五州命盗案也归李卫管理。李卫是一个个性十分张扬的人,他捐纳的出身使他少了许多读书人的儒雅。一方面他是雍正三大宠臣之一,备受皇帝的知遇和赞赏。另一方面,他好像整天处于各种人事纠葛之中,他和雍正所欣赏的另两位督抚鄂尔泰、田文镜均不相容。《清人逸事》记载,田文镜曾经弹劾李卫,结果世宗雍正不为所动。于是田文镜转而结纳李卫。李母去世,田遣人携重礼吊唁,李卫大骂:"吾母虽馁,不饮小人一勺水也!"将使者推出大门外,写有田文镜名字的纸也投到厕所中。参劾鄂尔泰之弟鄂尔奇,则更是公然与鄂尔泰为敌。无怪乎后来世宗故去,鄂尔泰被任命为辅政的总理事务大臣,李卫自感"结怨招尤,孤立无援",对雍正之死哭临极哀,晕倒在地。李卫有时似乎不近人情。堂弟李信枝、李怀谨犯法,他不徇私情将其囚禁,惹起族人公愤,声称要开除他的祖籍,不准他姓李。李卫听人说书,遇到忠良受屈,小人肆志时,却他拔剑出撞,呜咽愤骂,堪称性情中人。他忠于职守,被时人看做能臣,几次累得吐血。但他却喜欢游玩,阳春三月,春风杨柳,西湖之上,碧波荡漾,饭毕,他常常敲锣打鼓搬上文案坐于亭台楼榭间办理公事,以致田文镜参他爱"嬉游",弄得雍正都无法替他辩解。李卫是捕盗高手,整治治安肃然有序,却在治内不禁赌、不禁妓、不擒樗蒲,理由是"这是捕盗线索",令人不禁宛然生笑。他终生以文臣为职,对兵戎却时时想往。雍正将其调任浙抚时,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请求给"总兵武弁"即可,甚至在任浙抚期间,两次请求去西北效力。李卫幼时读书,"不求甚解",不甚识字,但绝非不通文墨,文移章奏虽不过目,听人读时,不满意处命立即修改,提议往往入木三分,切中肯綮,"儒者文吏皆心折骇伏,以为天授"。李卫的形象,据袁枚说"鼻孔中通,身长六尺二寸。痘瘢如钱,著颊上皆满,而白皙精采,丰颐广颊,腰腹十围",即体格魁梧,近于肥胖。这与荧屏上精瘦的赵意所演绎的李卫,从长相上倒是大异其趣。总之,李卫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封疆大吏。不管是早期在云南做盐驿道,还是后来做浙江巡抚或直隶总督,均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由于李卫勇与任事,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与田文镜、鄂尔泰一起被雍正誉为"模范督抚"。康乾盛世的创造离不开雍正的功绩,自然也应该有李卫的一份功劳。李卫堪称为国家富强安康贡献一生心力的"模范督抚"。来源;历史教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