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什么见什么要什么

如题所述

小孩见什么要什么,一方面是由于小孩子的好奇心重,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所以看到喜欢的就会想得到,这是大脑自然驱使;另一方面是由于其理智系统未发育完成造成,自控能力较弱,就不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去产生想要得到,不顾东西是否有价值的想法。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在小孩的成长过程,情绪系统先于理智系统发育并成熟。在孩子的大脑里,“小小的”理智还没法完全掌控“强大的”情绪,想让他们做到完美的自控,那无异于是公然挑衅自然规律

所以孩子们,才会看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紧张。而且,我们有很好的方法去应对这种问题。

家长们可多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理解他们每个阶段的特点。这样,在面对他们的各种无节制的“熊行为”时,才能从容应对,制定合理的教养目标。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合理多奖惩制度,这不是现在企业也正在使用多企业管理办法吗。以孩子达成某目标为奖罚标杆,可辅助帮助孩子控制自己意识和决策,迅速成长。从下面的著名棉花糖实验就可以看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来考验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研究人员给孩子发了一颗糖果,告诉孩子可以马上吃掉,但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可以再奖励一颗糖果。最终,实验表明有自制力的孩子普遍比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成功。

后来,又有专家重复了实验,并增加了研究人员是否守信用的条件。实验证明,守信用的研究员,会让孩子们愿意等待的几率大幅增加;而对于不守信用的研究员,很多孩子都放弃了等待,直接吃糖果。

这也在启示我们,如果想让孩子有更强大的自制力,我们大人要做值得孩子信任的人,与孩子一同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8
小孩子看见什么要什么,从儿童心理学上来看,是很正常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儿童心理学----小孩子好模仿
这个儿童心理,我想做父母的是司空见惯的,不要多解释,当别人有的东西(主要是玩具类),他想当然的就想自己也有一个,在孩子的心理中,没有你的我的、价值高价值低这样的概念,你给他讲道理,他们更没有合理不合理这样的概念,大人看来,小孩子调皮不听话,难教育,其实,这怨不得孩子,有些道理是要慢慢让孩子认识的,不能急躁,处理起来更不能简单粗暴。
小孩子好模仿的,周围人的言语行动都是有意无意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举动文雅,他的举动也会文雅;若家中人言语粗陋,他的言语也是粗陋;家庭教育没有区分你我他,都是让着他,那么在外边他就想当然的认为别人的也都是他的,就要得到。
二、儿童心理学----小孩子好奇的
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奇的。好奇心驱使着孩子,想看一看自己没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就想要那件你不给他买的东西,你越不给买,他的好奇心就越大。好奇心好不好呢?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这句话是很对的。若小孩子不好奇,那就不去与事物相接触了;不与事物相接触,那他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但是家长要正确引导这种好奇心,不能简单对待。
三、儿童心理学---小孩子喜欢被称赞的、成功的
小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旁人称赞。在心理上,他认为这就是成功。比如今天他穿一件新衣服,就要给他父亲看;着了一双新鞋子,就要给他同伴看。到了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还要来得浓厚。当他拥有了一件别的小伙伴没有的东西,他就可以拿出来“显摆”,好获得伙伴们的表扬、羡慕、钦佩等等,在心理上获得成功感。
小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做家长的就要在平时,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能高高在上,用大人的眼光和思维去对待孩子,设想,一个在家里要什么给什么,没有任何是非观念的孩子,出了门能听你的话吗!能懂那么多道理吗!
第2个回答  2018-11-21

小孩见什么要什么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如下:
1,小孩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小孩对什么东西都赶到新奇,就想要。

2,因为小孩没有经济能力,大人见什么想要了可以自己买,而小孩只能央求大人买,所以其实不见得孩子是见什么要什么,而是孩子什么都需要通过家长来购买,所以家长会觉得孩子要买的东西多,甚至见什么要什么。

3,有句话叫“做什么孩子都不爱吃”,其实是因为大人做的都是自己爱吃的,所以,平时买东西,也要多咨询小孩的意见,不要买自己觉得好的而孩子好不喜欢的东西。

第3个回答  2018-05-29
小孩见什么要什么的主要原因有可能如下:
第一,小孩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小孩对什么东西都赶到新奇,就想要。
第二,因为小孩没有经济能力,大人见什么想要了可以自己买,而小孩只能央求大人买,所以其实不见得孩子是见什么要什么,而是孩子什么都需要通过家长来购买,所以家长会觉得孩子要买的东西多,甚至见什么要什么。
第三,有句话叫“做什么孩子都不爱吃”,其实是因为大人做的都是自己爱吃的,所以,平时买东西,也要多咨询小孩的意见,不要买自己觉得好的而孩子好不喜欢的东西。
总结:大人应该适当的体谅孩子的情绪,如果经济上有负担无力购买,也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加以劝解。
希望被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4-19
常常有家长抱怨,我家小孩现在大了,会说了,都不敢说去逛,见啥要啥,不买就在那里不肯走,所以每次逛街,都要买一些没用的东西,或不好的东西。自认为,果不是见啥硬要买啥,不买就耍赖的孩子,这一点我是非常欣慰的。究其原因,我要自卖自夸,小小总结一下了。1、不要养成有求必应的坏习惯。
这是家长面对孩子种种要求的初始阶段,必须遵循的原则。最开始坚持好这一原则,不要让孩子感觉只要自己有要求,只要自己耍耍赖,家长没办法一定会满足的。凡事扼杀在摇篮里,之后就容易处理多了。2、充分理解孩子要求背后的心情。
孩子每提出一个要求,内心一定是激动的,因为他喜欢这件东西,或好奇于某东西,又或者只是随手拿的,是他内心自主权利的一种张显。大人切不可因为孩子随手拿了一样东西,要求买,就不予理睬,或消极对待,比如“这东西有什么用?不买。”切不可草草了事,而应夸赞孩子挑选此物的某一点好,比如“哦,你说得真对,这是洗澡用的。”孩子在得到大人认可或响应后,被婉言拒绝时,更容易接受这一事实。3、告知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的理由。
孩子提出某要求时,大人进行衡量后,觉得没有买的必要,那么就不要买。记住,一定要充分衡量好,要充分理解孩子为什么选择这样东西,但理解和同意购买是两回事。果对小果汁瓶很喜欢,问妈妈这是什么?这是好奇心的趋势,他没有见过这么小的瓶子。于是我在回答他的问题后,清楚告知他这不是我们的需要,理由是果果长大了。说孩子长大了,这是拒绝很多不合理要求的非常有效的理由。两岁多的孩子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再也不是穿开裆裤的小屁孩,说以前的自己为“小时候”,所以何不利用一下孩子渴望强大自我的心理呢?而且两岁多的孩子已经听得道理了,一般情况只要跟孩子说明原由,孩子多半会接受的。4、转移注意力法。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时,这种方法很常见。当孩子想玩店里的幼儿马桶,甚至延伸为想搬回家,巧妙利用店里要关门的时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轻松避免对喜爱玩具的纠结。果对挖土机情有独钟,即便家里已有两辆了,可他还是嚷着要买新的。不妨将果对店里挖土机的钟爱转移到家中的挖土机。想着家里挖土机的好,也不再要求买新的了。5、适时满足一下孩子。
以为孩子听得道理,于是总是说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拒绝孩子的请求。我以为一味地拒绝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当我提出要去超市买一样果最喜欢的东西时,他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叫做兴奋的光。也许有些家长认为我过于按照大人意愿行事,拒绝孩子这些请求,又去满足孩子另一些要求,或也是一种娇惯孩子的表现,而我不这么认为。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请求,是必须的。想起给孩子一点小小的惊喜,只是想给孩子做主的权利。我提出只买一样最喜欢的东西,在这一条件下,即给了孩子自主的权利,也锻炼了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