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的确皆学问,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又组成一个又一个的团体,朋友、家人、亲人、同事、利益等等,而这形形色色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利己思维”,而所谓的道德和法律,是根本无法平衡的,也做不到平衡。
这里借用《资本论》中的一段话:“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所以,抛开一切单纯的谈道德和法律的平衡,这是不切实际的,遵纪守法不代表你是个好人,而违背道德的人也不一定是个触犯法律的人,违背了道德不代表他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代表他是个坏人。
如果经常看电视剧的话,经常会发现有一些角色把“遵纪守法”挂在嘴边,甚至以“好市民”自称,可遵纪守法的人就一定是个好人么?要知道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执行性,大多数人之所以不去触犯它,并不是人们的自发性行为,而是基于团体的存在,对团体内的个体产生的一些强行的约束力,以国家为单位的话,法律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拥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规范的范围是极其庞大的,它的约束力虽然大于法律,但因为其缺乏约束性和强制执行力,很多人根本不在意这些,这也就意味着道德是约束不了他的,虽然按照道德的标准来看,他做错了事,但如果从法律的标准来看,他又没有触犯法律,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类人呢?是人都有利己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就介入法律与道德之间,根本无法平衡。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扩展资料: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2、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3、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扩展资料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演变:
1、最早“道德”这两个字其实是分开的,“道”到“道”,“德”是“德”。
2、“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3、“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4、“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扩展资料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从形成上看,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即具有自发性。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国家制定的认可。即具有阶级意志性。
2、从实施上看,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的力量来维护。即具有理念性。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具有强制性。
3、从约束力上看,阶段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4、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是靠人们的自觉来衡量的。不道德不一定触犯法律。而触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许的。
5、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6、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林:法律与道德的三种基本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1、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
2、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3、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扩展资料:
《道德与法律》内容包括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行业活动中的道德,宪法,民法,刑法等。《道德与法律》由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两大部分组成。
道德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共同需要、行业活动的道德人与环境交往活动中的道德、打官司必备的法律等。立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维度,围绕法律正当性从何而来这一核心论题,系统地梳理和理性地审视了他们三者怎样从本体层面深入实践层面阐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