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变”的惊蛰,“大自然的小闹钟”!

如题所述

(图片来自网络)

惊蛰&启蜇,傻傻分不清?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正所谓“春雨惊春清谷天”,这一天意味便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虫兽入冬藏居于土中谓之“蛰”,所谓惊蛰,即是春雷惊醒蛰伏的虫兽,天气转暖,中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农耕时节。

惊蛰一开始被称为“启蛰”,到了汉代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称为惊蛰。汉灭亡之后,唐代曾一度将惊蛰改为“启蛰”,但民间对惊蛰的使用更多,因此便将惊蛰一词沿用下来。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内,日本还在使用“启蛰”一词。

(图片来自网络)

“大自然的小闹钟”当之无愧

常有人称惊蛰为“大自然的闹钟”,因为这天过后,天气逐渐转暖,渐有春雷,虫兽仿佛从睡梦中苏醒一样开始活动觅食。

古时候人们为了防止受到虫兽的侵扰,会在惊蛰当日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同时取一些石灰糁在门缝处,用来驱赶虫蚁。如此来看,惊蛰确实如同时钟一般地提醒着人和虫兽进行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惊蛰也是个“善变”的节气

实际,惊蛰这一日并没有那么固定,它会随着地球整体变暖或整体变冷做出改变,经常与雨水节气前后变换,同样变换的还有谷雨与清明。

根据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史料春季节气前后次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惊蛰排在雨水前,谷雨排在清明前;第二类:惊蛰排在雨水后,谷雨排在清明后,即现今我们的说法;第三类则未对次序做出说明。

(图片来自网络)

惊蛰排在雨水前的时候是因为地球整体是变暖的趋势,春季地表暖和的早,动物们早早地活动起来,之后雨水才多起来。与此同时,因为天气暖和的早,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播种也会早起来。

所谓谷雨,雨是动词,是像雨一样播撒谷物的意思,因此在惊蛰排在雨水前的时候,谷雨也会排在清明的前面。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的道理,惊蛰排在雨水后的时候是因为地球整体进入变冷的周期,春季地表暖和的晚,同时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也向后推迟。现今的惊蛰和谷雨即是在变冷的周期内。

气候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一般并不会引起节气顺序的改变,只有长时间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才会引发上述的改变。

我国古代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影响到必须改变节气顺序的时间段大概有五次,第一次在秦至西汉前期(暖转冷),第二次发生在西汉后期(冷转暖),第三次发生在东汉中后期(暖转冷),第四次发生在唐初(冷转暖),第五次发生在唐后期(暖转冷)。

自此之后的气温保持低水平的起伏。如果把这些气候改变的时间段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业民族发生冲突的时间段进行对比,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业民族进行大规模侵扰的时间点往往处在气候由暖变冷的区间段里。

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冷会对北方牧草生长不利,从而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变得艰难。

(图为二十四节气表,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对惊蛰、雨水、谷雨、清明这四个节气次序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对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不应是一成不变,而应是与时俱进的。

编辑:胡小雨

(作者:王维钧,历史学经济学科普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投稿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