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喝酒?

如题所述

聚会也喝、送别也喝,开心也喝、失恋也喝,结婚要喝喜酒、扫墓要斟祭酒,甚至连降妖除魔也要喝酒。

这就不懂了:为什么中国人动不动就要喝酒?

毕竟很久之前,喝酒被认为会亡国,因此国家严令禁止民众喝酒。喜欢喝酒意味着人品差,还会坐牢,聚众喝酒更是要杀头的。

根据《尚书酒诰》,周朝时举国上下只有祭祀的时候才能喝酒,并且不能喝醉,不然会被认为德行有失。

不仅不能经常喝到酒,酿酒也抓得很严。如果一群人一起饮酒,被发现了,要抓起来全部杀掉。

可为什么后来的朝代里,不仅平民聚众喝酒,皇帝大臣也有事没事喝喝酒呢?

这一切都源自汉朝人内心深处的狂野。

1.喝酒不亡国

三四千年前,夏桀和商纣都特别喜欢喝酒,最终两人都把国家(夏、商)给亡了。

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文武双全、极有才华,但沉湎于美酒,还让人造了个超级大的池子装酒,称作“夜宫”,结果众叛亲离、夏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皇帝纣王,天资聪颖、励精图治,中兴商朝,后来沉迷美酒、刚愎自负,又建造酒池肉林,结果自焚而死,商朝也因此灭亡。

于是周朝认为酒是亡国的根源,一建朝就下令不准喝酒,虽然最终也灭亡了,但是历经800+年,比夏朝、商朝时间都要长。

这样看来,似乎真的喝酒就意味着亡国,至少不喝酒会活得长一点。

汉朝虽然一开始也禁酒,但都是面子工程,实际上他们喝得比谁都凶。

身为宰相的曹参不仅自己一天到晚喝酒,还叫别人跟他一起天天喝酒。而汉景帝在下令禁酒之后没多久又下令让民众喝酒,汉成帝更是沉湎酒色。

开国者和皇帝尚且不能坚持禁酒令,底下的大臣和民众更是放纵。

有礼之会,无酒不行。——《汉书食货志》

在皇帝们的带领之下,汉朝全民都超级喜欢喝酒,甚至于中山王去世之后,也要往墓室里放5000+公斤的酒,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后,都是跑去卖酒。

这么放纵地喝酒,汉朝人真的不怕亡国吗?

答案是不怕。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

汉朝开国者比如刘邦、樊哙、曹参他们都是楚地人,而西汉跟楚国相隔不过21年,因此楚人依然保留着当初的风俗习惯,非常喜欢喝酒。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上图为战国时期形势图,相较于中原地区,楚国在偏远的南方

而夏商周都是中原地区的事,楚国在南方,属蛮夷之地,不归周天子管,也不服周朝的礼仪。

并且楚国人那么喜欢喝酒,最终却是因为外来入侵才亡的国。

因此在对于喝酒这件事上,汉朝人很放纵。

这样放纵的结果是喝出了一个盛世。

汉朝不仅没有因为喝酒而亡国,反而超级牛逼,地盘都比之前的三倍还多。

*加上少数民族,这土地面积,意公子算不过来了

这直接改变了人们喝酒亡国的观念,皇帝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喝酒亡不了国!

*宴会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酒,上图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而汉朝这么牛逼的国力、文化和人物,都让后来的朝代非常羡慕、引以为榜样。

于是后来的朝代灰常happy地跟着榜样走:国力不够,喝酒来凑。

别别别,真喝不下了~

因此后来的朝代都灰常放心地喝酒,因为喝酒并不等于亡国。

2.名人效应

消除了国家方面的忧虑,喝酒还需要文人大家的各种赞美才能千古流传。

汉朝的好酒之风直接影响到了魏晋风骨,甚至于都有人把喝酒跟读《离骚》、作名士挂钩。

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

而曹操、曹植父子更是对酒如同初恋一般:

壮士们,随我干了这碗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闺门置酒,和乐欣欣。——曹植《当墙欲高行》

谢灵运、王羲之、竹林七贤更是闲着没事就曲水流觞、不醉不归。

*寒食节的时候大家都在河边放酒杯喝酒,叫做曲水流觞,上图中所有人都在玩这个喝酒游戏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更是把他们聚会喝酒的场景都写了下来。

魏晋名士没有一个不喜欢喝酒的。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魏晋风流。

这种魏晋风流,成了一种名人效应,让后来唐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士非常羡慕。

*《饮中八仙图》,李白等人边喝酒边作诗,自在潇洒,颇有当初竹林七贤的魏晋风流

这样一来,喝酒成了风雅之事,受到全民热捧。

于是李白也跟着来了,还带了一万多首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接着是苏轼,虽然不常喝酒,但他喜欢喝,也看别人喝,看着看着也醉了。

诗翁爱酒长如渴,瓶尽欲沽囊已竭。——《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大佬们的加入分分钟把喝酒的逼格翻升了n倍,民众无一不high到爆。于是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市井小民,都非常喜欢喝酒。

3.阴阳观念

不过最开始人们喝酒,却不是因为家国情怀和名人效应,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酒是纯阳之物,可以益气养生。

古代的酒主要由谷物(比如小麦、大米)酿造。谷物从土地里面长出来,吸取了土地的营养。在古人看来,这是“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

而在传统的“阴阳”观念里,土地具有生命,能孕育万物,因而土地和从土里长出来的谷物都属“阳”。

古人重视养气,尤其是自身的“阳气”。一个人如果阳气散尽,那么生命也会跟着终结。

而酒,提取谷物中的精华而成,因此是阳中之阳,乃纯阳之物,益气养生。

并且喝了酒之后会浑身发热,于是古人就对酒性纯阳、益气养生的说法深信不疑。

人们对喝酒态度的转变,其实蕴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上的转变,还体现在人们喝酒器具的转变上。

在3000年前,周朝就已经琢磨出了一套完整的酒器礼仪,对什么场合用什么酒器规定得很细,每个酒器都有自己的用途。

比如常见的爵,主要作为礼器,在天子祭祀的时候用。

壶是用来装酒的。

而勺则用来舀酒。

不过周朝之后,汉朝可没这么讲究,干脆用漆杯来代替这么复杂讲究的酒器。

而唐宋更是随便,连喝茶的杯盏都可以用来喝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到了元明清,连吃饭的碗都用上了。可以说只要能装水的东西,都能用来喝酒,甚至有人直接把花、叶果皮、果壳拿来装酒做酒杯:

荷叶杯

摘下上好的荷叶做杯子装酒,用簪刺穿叶柄,把柄当作吸管喝荷叶里盛的酒,这种喝法叫做“碧筒饮”,酒杯为荷叶杯。

解语杯

折下盛开的荷花,把小金卮(zh)装酒放在里面,让歌姬捧过来,再接过来分开花瓣喝。荷花又称解语花,因此装有金卮的荷花就是解语杯。

香圆杯

香圆是一种酸酸的水果,类似于今天的柚子,只不过是长圆形。香圆杯就是直接剖空香圆盛酒的杯子,精美雅致,在金玉之上。

软金杯

软金其实是形容橘子的,软金杯就是掏空了用来装酒的橘子。

这样看下来,人们对喝酒的态度真是曲折:

从一开始注重礼仪,认为喝酒乱性;后来觉得喝酒是慷慨抒怀,像曹操、阮籍;到了唐朝,大家又觉得喝酒是个浪漫事,跟吟诗挂钩;宋朝时喝酒更倾向于小品独酌;明清之后直到现在,喝酒才是个寻常事,想喝就喝,不需要舞文弄墨。

这一路发展过来,喝酒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说到底,其实也就是:

人们越来越看淡喝酒的外在形式,放下喝酒的附加含义,而把重点放在喝酒本身,注重喝酒时的内心感受,贴近自己的内心,获得暂时的慰藉和解脱。

不得不说这一步步来我们是越来越走向自己的内心了,看淡外在,放下名利,只看重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样顶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