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龙的牙齿有什么用处?

如题所述

暴龙化石暴龙,又称作霸王龙,学名Tyrannosaurus rex,因此也音译为雷克斯龙,有恐龙的君王之意,是一种巨型的肉食性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一批恐龙之一,化石分布于美国和与北美洲其他地区。暴龙的身长约12米;身高约6.5米,体重约7公吨。

霸王龙的特点在于智力行走,其骨骼的特点在于直立行走时的平衡。这点与古人类进化比较相似。
解剖特点
根据现有资料,暴龙是仅次于最大的棘龙、南美巨兽龙、鲨齿龙,陆地上第四大的食肉动物;暴龙是食肉恐龙进化的尖端,由地球诞生以来掠食生物表现的极致。暴龙是源自空骨龙,一种较早期的是小型食肉恐龙;一般人认为暴龙跟侏罗纪最强的食肉恐龙异特龙可能有密切的关系,但化石证明两种恐龙在很早期时已经分开进化,血缘关系已经变得很疏离。暴龙是超巨型鸟盘目暴龙类的食肉恐龙,他的特别之处是嘴巴和头部,巨大的头部有两米长,比大部分的成年人更加庞大。暴龙嘴巴的结构非常复杂,虽然他的脑子比较小,对比起聪明敏捷的小型肉食恐龙仍有一段距离,但身体的体型已经足够可以弥补智力上的差距。暴龙的嘴巴由可以活动的骨块组成,中间布满了肌肉和韧带,用来吸收猎物挣扎时的震动力,防止口部受损。

暴龙的眼睛置于头的前面,有颇佳的立体视觉(即双眼的视觉重迭区比较大,可以看到更广的立体影像),但在光线昏暗时候的视力会比较差。

暴龙的牙齿也经过精密的设计,从显微镜的化石牙齿放大图来看,暴龙的牙齿有微细的立体小齿,但并非金字塔形。这些小齿可以让牙齿更好的附着在猎物的肉上,也可能起到减低牙齿表面的压强。而且有科学家认为,这些小齿之间的空隙,可能藏有细菌。当猎物被咬伤的时候,细菌随之进入对方体内,促成败血症,加快对方的死亡。而且牙齿表面有小孔,孔的底部是一个圆形的空间。工程学家利用模拟的暴龙牙齿,和一个普通的模拟牙齿进行比较。首先,两组牙齿会被放置在水力液压机上,施以同等的压力。当压力读数超过一定的指标,普通的模拟牙齿因承受过大的压力,立即折断。模拟的暴龙牙齿仍然未折断,实验证明,小孔配上底部一个圆形的空间能够分散压力。这个特征对暴龙进行猎食的时候很有帮助, 因为牙齿要承受几吨、甚至十几吨的猎物挣扎时的强大压力,如果没有这个空间帮助分散压力,牙齿可能会因为承受过大压力而粉碎。

而暴龙的咬力可达4吨,暴龙这强大的咬力,可以将猎物的骨骼咬破。

暴龙上肢短小,末端有两指。下肢强大,三趾着地,跖骨离地。另有一小趾位于脚跟位。奔跑速度可达时速40公里。但如果暴龙是冷血动物的话,其身体则难以提供持久的能量以供其长时间奔跑。强大的尾部,长约与躯干相等,起平衡身体前部重量的作用。

生活习性
科学家目前对暴龙的生活习性,是亲自猎杀动物还是食尸者(短小的前肢难以形成攻势,以捕获猎物),群体生活还是独行,就是说暴龙究竟占据什么生态位,仍不明朗。科学家目前只能通过其粪便化石和生痕化石,即是暴龙留下的脚印,啃咬留下的印等去推断暴龙的生活。但根据在达科他州南部发现的恐龙“Sue”和在1910年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发现的最少9具暴龙化石看来,在化石当中人们并没有找到猎物的尸骨,这否定了一种可能的情况,即是这些暴龙是由于先后发现同一具猎物而涉足此地,最后陷于泥潭死亡。所以人们推断,暴龙是群生的。其中身体素质特出的个体则会成为首领。

雄暴龙的体形比雌暴龙小。有人认为,雄暴龙会向雌暴龙提供食物,以供后者产卵,还有,防止后者攻击自己。

有趣的是,在一些暴龙的头骨上发现了同类啃咬过的痕迹。这可能是两成年暴龙为争食物,配偶或领土而发生争斗而留下的证据。而幼小的暴龙则有更多的伤痕。这可能是它们受到了成立长者的“教育”的结果,又或者是相比起成年暴龙,幼龙的伤口未得很好的愈合。

但是,暴龙应该不会同类相食。因为仅2%的“阿尔伯达”龙骨上有同类的齿痕,相对之下,植食性龙,如三角龙的遗骨则有14%的暴龙齿痕。这同时也是一个证据,暴龙是捕猎者。因为同类的尸体肯定比自己亲自去捕猎获取食物来得容易。

在科学家也希望在暴龙的粪便化石上做更多的发现,比如其猎物的年龄比例。如果是幼兽为主,则可以说暴龙是以捕猎者的身份居多,而非食尸者。因为,幼兽通常需要暴龙去攻击猎杀才会死亡。若是尸食者,暴龙则会更多的等待老兽的自然死亡。
鸟类都是恐龙进化来的.琥珀中现恐龙羽毛 有力证明鸟类由恐龙进化而来.
据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在琥珀中发现了7根保存完好的恐龙羽毛,这些羽毛距今大约1亿年,科学家们指出,这一重大的发现弥补了鸟类进化史上的关键环节,有力地证明了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结论.
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古生物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近日在法国西部普瓦图-夏朗德省(Poitou-Charentes)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块罕见的琥珀化石,在该化石中保存有7根非常完好的恐龙化石.
科学家们对这些羽毛进行了测试,确定他们具有1亿年的历史.琥珀中的羽毛同时具有两种羽毛的特性:兽角亚目恐龙身上类似羽毛的纤维物质的特性和现代鸟类羽毛的特性.
参与发掘工作的科学家文森特(Vincent Perrichot)指出,在埋藏琥珀的土层上面发掘出了一些恐龙牙齿化石,所以“这些羽毛很有可能是恐龙的羽毛,而非鸟类的羽毛”,他们确信这7根羽毛是属于恐龙的,但这一结论仍需要充分的证据.
据悉,这些恐龙羽毛的羽干还是非常原始的,有点类似于小绒羽的羽干,而它们的羽支已经开始具有现代鸟类羽毛的一些特性:羽支的尾部是完全合拢在一起的.
文森特认为,他们的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在此之前,人类从没有在鸟类化石和现代鸟类身上发现过这种形式的羽毛,这应该是恐龙向鸟类进化时其羽毛表现出的一种过渡形式,在恐龙羽毛进化成鸟类羽毛的过程中十分关键,它承上启下,不仅把恐龙羽毛向现代鸟类羽毛进化的过程联接起来,同时还把恐龙向鸟类进化的过程联接起来.
就鸟类的起源,科学界一般认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但是这一理论一直缺乏比较有力的证据.1861年,人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古环礁湖石灰石沉积岩中发现了始祖鸟化石,达尔文的朋友,自然学家赫胥黎提出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时的典型过渡形式的观点,此后的古生物学家们大都赞同这一观点.
1994年,人们发现了另一个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证据.科学家们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一个小山村发现了一块鸟类化石,化石中的鸟与始祖鸟几乎一样古老,二者十分相像,喜鹊般大小,长有与始祖鸟一样的翅膀、长指状物和弯曲的爪子,但化石中的鸟与始祖鸟也有明显不同,在始祖鸟长有完整牙齿的嘴的地方,它却有着角质的无齿鸟嘴,可以说它已具备了现代的颚.1996年,在中国北票市发现了四块长毛的小型食肉恐龙化石,化石中动物的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还披覆着原始绒毛,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长毛恐龙的化石,因而被誉为“中华鸟龙”,它的发现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文森特指出,所有上述重要发现都缺少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恐龙进化为鸟类时的过渡形态.文森特认为他的这一发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因而在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