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征漠北,前后出兵数百万,朱棣为什么这么爱打仗?

如题所述

朱棣,明朝的卓越皇帝,虽然其登基之路多少有些不光彩,但其政绩斐然,历史对他评价颇高。在位期间,他强化朝纲,建造了紫禁城,疏浚了运河,还编修了《永乐大典》。对外,他派遣郑和下西洋,巩固了边疆,设哈密卫,显示了国威。朱棣强国之志显而易见,后世对他也多以“永乐大帝”称之,鲜少过分追究其篡位之举。
然而,朱棣在位期间,对北方的征战却持续不断,直至去世。这五次亲征显然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确保边境稳定。但是,这五次胜利却成了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使明朝的军事和经济压力日益加重。
朱元璋在夺得天下后,元人的势力并未完全退出,朱元璋也不愿再耗费民力清剿。因此,他采取了“诏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北元的存在,也保留了其领兵自主权。这一政策在元明双方元气大伤时期并未显现出恶果,而“靖难之役”中,兀良哈部曾支持朱棣,使得北元的地位更加稳固。然而,这一切在1409年被打破。永乐七年,胪朐河之战,明朝十万大军被蒙古围歼,损失惨重,朱棣因此亲征漠北。
永乐八年,朱棣首次征伐漠北,由于路途遥远,他心中的防备,此次出兵达到了50万。然而,由于补给问题,尽管取得胜利,但消耗巨大。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征伐,此次目标明确,为征伐瓦剌部。尽管派出50万人马,但由于明朝士兵缺乏作战经验,而蒙古军骁勇善战,明军的损失远超瓦剌军。
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征伐,此次他击败了推自己上位的“功臣”兀良哈。然而,此次征伐却被认为是乌龙。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征伐,尽管没有对阿鲁台的战斗力造成实质影响,但阿鲁台最终被瓦剌部消灭。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第五次征伐漠北,然而这次却一无所获。朱棣在漠北病逝。他在任期间的功绩不可否认,确实当属明朝最具雄才武略的皇帝。然而,他对草原的了解不足,低估了塞外游牧民族的战斗力,这是他亲征的恶果。他离世后25年,瓦剌部乘势而起,统一蒙古,明朝对塞北的控制力大减。尽管明朝并未因此立即衰亡,但也由盛转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