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能听到的极限频率是多少?

如题所述

人耳能听到的极限频率是20000Hz。

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大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无明显变化。我们把人耳对声音响度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对数式”特性。

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确定低、中、高音频段。即:

低音频段20Hz~160Hz(3倍频)

中音频段160Hz~2500Hz(4倍频)

高音频段2500Hz~20000Hz(3倍频)

人耳对中音频段感受到的声音响度较大,且较平坦。高音频段感受到的声音响度随频率的升高逐渐减弱,为一斜线。低音频段在80Hz以下急剧减弱,斜线陡率较大。把低音频段的急剧减弱称为低频“迟钝”现象。

扩展资料:

人耳在声音响度较小的情况下,对音调的变化不敏感,高、低音小范围的提升或衰减很难感觉到。随着声音响度的增大,人耳对音调的变化才有较大的增强,我们把人耳对音调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指数式”特性。

为补偿人耳听觉的这一特性,使之尽量平衡为线性 关系,通常将音量电位器按指数方式(Z)控制响度,而音调则采用对数方式(D)来控制。并在低响度情况下加入低音提升电路(等响度电路),以补偿人耳对低音频段的迟钝现象。

声音在耳中的传导有两条途径,分别为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当空气传导消失而骨传导起主要传声的途径时,为传音性耳聋,即外周性听力减退。当两种传导都降低甚至消失时,为感音性耳聋,即中枢性听力减退。

听觉响应时间

这是人的神经系统决定的,人的神经系统对两次声音的间隔响应为0.1秒,间隔少于0.1秒时,听觉神经不能区别,而成第一声的加强。视觉神经的最短区别反应时间也是0.1秒,这里被称为视觉暂留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听觉响应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2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这一范围的声音频率称为音频,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正常的人听不见超声和次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4
乱说,人耳朵只能听到40HZ低频,再下面根本听不到,什么20HZ耳朵能听到?是身体感觉到吧,捶胸感。
第3个回答  2017-08-13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在20Hz~20000Hz,也是人耳能听到的极限频率。这一范围的声音频率称为音频,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正常的人听不见超声和次声。
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重点16~20000赫兹),以(重点1000~3000赫兹)是最为敏感。除了视分析器以外,听分析器是人的第二个最重要的远距离分析器。从生物进化上看,随着专司听觉的器官的产生,声音不仅成为动物攫取食物或逃避灾难的一种信号,也成为它们彼此相互联络的一种工具。
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之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也称: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声源→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而传达到前庭窗(卵圆窗),使前庭窗膜内移,引起前庭阶中外淋巴振动,从而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等也发生相反的振动。封闭的蜗窗膜也随着上述振动而振动,其方向与前庭膜方向相反,起着缓冲压力的作用。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与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与声波相应频率的电位变化(称为微音器效应),进而引起听神经产生冲动,经听觉传导道传到中枢引起听觉。听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
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向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产生听觉。另外,耳蜗核发出的一部分纤维经中脑下丘,下行终止于脑干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听觉反射的反射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