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复习资料

可是复习大纲,错题集,易错题,笔记,课件,so on
我的e——mail ——[email protected] 719546288@qq。com(一般用163的)
好的有追分(怕百度吞分)

1、方仲永有哪些“奇”?请分点概括。
五岁时忽啼求书具, 不学而能书, 不学而能诗, “指物作诗立就”且“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从文中看,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没有接受正常的后天教育。
3、仲永的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后天的教育学习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
4、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
方仲永是一个天资聪颖、却不懂得如何去发挥天资,努力学习的人。
5、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结合文本分析。
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中看出其父唯利是图、
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你认为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分析。
善于听取别人建议、知错就改,会读书、有进取心,豪爽率直。
2、你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分析。
对部下既严又爱,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
好学。
3、你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分析。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4、两个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5、吕蒙的前后变化用文中哪句话可概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告诉我 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1、文末写“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有何作用?
照应开头,写出道具的简单,突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口技艺人表演?
表演道具、精彩表演、观众反映
3、表演者模拟了那些场景?
一家四口深夜由睡而醒、醒而复睡、深夜救火
描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效果?
侧面描写,写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作者如何表现口译的高超?
从正面描写各种声音,侧面描写宾客的反应和道具的简单,共同表现口技表演之高超。
1、《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和精神?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望战胜、征服自然的愿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1、屠户和狼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08年期末卷22题
屠户:机智、勇敢、
狼:贪婪、凶狠、狡诈
要材料自己添加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会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山中杂诗 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这首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窥”本义就是从缝隙里看的意思,体现竹林森繄而且交杂在一起,隔着竹子看落日,只能从缝隙中看到一点,所以就是“窥”,使诗意更加真实,形象生动。“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把人融入其中。
这是一首描写优美景物的诗,作者把山峦、烟雾、竹林、落日、归鸟、云气、房屋等交织起来,让读者在这些自然景象中慢慢回味。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逢入京使① 唐 岑参(Cén 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自在地浮泊。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游西涧时所见到的暮春景色。描写了郊野渡口实情实景,也是诗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江南逢李龟年(1)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句中“荷笠”两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是非常恰当的。“斜阳”,是指晚景无限美好。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约客》
南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
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等候朋友如约来下棋已过半夜。
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枰上。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7
人教版七年级下期期末数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若m>-1,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
A.6m>-6 B.-5m<-5 C.m+1>0 D.1-m<2
3.已知a>b>0,那么下列不等式组中无解的是( )
A. B. C. D.
4.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行驶,那么两个拐弯的角度可能为 ( )
(A) 先右转50°,后右转40° (B) 先右转50°,后左转40°
(C) 先右转50°,后左转130° (D) 先右转50°,后左转50°
5.解为 的方程组是()
A. B. C. D.
6.如图,在△ABC中,∠ABC=500,∠ACB=800,BP平分∠ABC,CP平分∠ACB,则∠BPC的大小是( )
A.1000� B.1100� C.1150� D.1200�

(1) (2) (3)
7.四条线段的长分别为3,4,5,7,则它们首尾相连可以组成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8.在各个内角都相等的多边形中,一个外角等于一个内角的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5 B.6 C.7 D.8
9.如图,△A1B1C1是由△ABC沿BC方向平移了BC长度的一半得到的,若△ABC的面积为20 cm2,则四边形A1DCC1的面积为( )
A.10 cm2 B.12 cm2 C.15 cm2 D.17 cm2
10.课间操时,小华、小军、小刚的位置如图1,小华对小刚说,如果我的位置用(0,0)表示,小军的位置用(2,1)表示,那么你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
A.(5,4) B.(4,5)¬ C.(3,4)¬ D.(4,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把答案直接填在答题卷的横线上.
11.49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8的立方根是_____.
12.不等式5x-9≤3(x+1)的解集是________.
¬13.如果点P(a,2)在第二象限,那么点Q(-3,a)在_______.
¬14.如图3所示,在铁路旁边有一李庄,现要建一火车站,为了使李庄人乘火车最方便(即距离最近),请你在铁路旁选一点来建火车站(位置已选好),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15.从A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到B,再从B沿南偏西20°的方向行驶到C,则∠ABC=_______度.
16.如图,AD‖BC,∠D=100°,CA平分∠BCD,则∠DAC=_______.
17.给出下列正多边形:① 正三角形;② 正方形;③ 正六边形;④ 正八边形.用上述正多边形中的一种能够辅满地面的是_____________.(将所有答案的序号都填上)
18.若│x2-25│+ =0,则x=_______,y=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7个小题,共46分,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解不等式组: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0.解方程组:

21.如图, AD‖BC , AD平分∠EAC,你能确定∠B与∠C的数量关系吗?请说明理由。

¬22.如图,已知D为△ABC边BC延长线上一点,DF⊥AB于F交AC于E,∠A=35°,∠D=42°,求∠ACD的度数.

¬

23.如图, 已知A(-4,-1),B(-5,-4),C(-1,-3),△ABC经过平移得到的△A′B′C′,△ABC中任意一点P(x1,y1)平移后的对应点为P′(x1+6,y1+4)。
(1)请在图中作出△A′B′C′;(2)写出点A′、B′、C′的坐标. ¬

24.长沙市某公园的门票价格如下表所示:
购票人数 1~50人 51~100人 100人以上
票价 10元/人 8元/人 5元/人
某校九年级甲、乙两个班共100多人去该公园举行毕业联欢活动,其中甲班有50多人,乙班不足50人,如果以班为单位分别买门票,两个班一共应付92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一共要付515元,问甲、乙两班分别有多少人?

25、某储运站现有甲种货物1530吨,乙种货物1150吨,安排用一列货车将这批货物运往青岛,这列货车可挂A,B两种不同规格的货厢50节.已知甲种货物35吨和乙种货物15吨可装满一节A型货厢,甲种货物25吨和乙种货物35吨可装满一节B型货厢,按此要求安排A,B两种货厢的节数,有哪几种运输方案?请设计出来.

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分)
BCCDD,CBBCD
二、填空题:(共24分)
11.±7,7,-2 12. x≤6
13.三 14.垂线段最短。
15. 40 16. 400
17. ①②③ 18. x=±5,y=3
三、解答题:(共46分)
19. 解:第一个不等式可化为
x-3x+6≥4,其解集为x≤1.
第二个不等式可化为
2(2x-1)<5(x+1),
有 4x-2<5x+5,其解集为x>-7.
∴ 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7<x≤1.
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为:

20. 解:原方程可化为

两方程相减,可得 37y+74=0,
∴ y=-2.从而 .
因此,原方程组的解为
21. ∠B=∠C。 理由:
∵AD‖BC
∴∠1=∠B,∠2=∠C
∵∠1=∠2
∴∠B=∠C
22. ¬ 解:因为∠AFE=90°,
所以∠AEF=90°-∠A=90°-35°=55°.
所以∠CED=∠AEF=55°,
所以∠ACD=180°-∠CED-∠D
=180°-55°-42=83°.
23. A′(2,3),B′(1,0),C′(5,1).

24. 解:设甲、乙两班分别有x、y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故甲班有55人,乙班有48人.
25. 解:设用A型货厢x节,则用B型货厢(50-x)节,由题意,得

解得28≤x≤30.
因为x为整数,所以x只能取28,29,30.
相应地(5O-x)的值为22,21,20.
所以共有三种调运方案.
第一种调运方案:用 A型货厢 28节,B型货厢22节;
第二种调运方案:用A型货厢29节,B型货厢21节;
第三种调运方案:用A型货厢30节,用B型货厢20节.
第2个回答  2010-06-25
把握会做的,争取不会做的,最好是看笔记,勾出侧重点复习、、
一般大题比较好做,只要注重细节。小题虽分少,但知识多,而且分散,看笔记课件第一遍掌握大概,知道什么是大题什么是小题,又该怎样出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