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年级孩子爱偷东西,骗人的问题~`急。。

妹妹今年6年级了。其实说实话妹妹是抱养来的,从小和我一样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小时候我是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可是妹妹却没有,奶奶只想让妹妹做生病了的姑姑的女儿,所以不让她认我爸爸妈妈。
其实她各方面性格都很好,也很开朗也很可爱,也很听话,就她帮忙什么都很乐意。可是就是有一点,可能是因为奶奶总不给她钱,她养成了总是爱拿别人的东西,而且爱骗人的习惯。从小就会偷偷拿钱。小时侯也被我发现过,也打过骂过,可是好了一段时间又犯了。后来奶奶把钱都锁好了,她也没的拿。就开始偷我妈妈钱包里的钱。最近她又偷偷拿了我家的钥匙跑到我家去拿东西,妈妈的首饰都被她拿了,好在不值钱。还偷偷分批拿走了我妈的200元钱。而且现在她已经达到说起谎来毫无表情,跟真的一模一样。没有证据,不论问她多少遍,她也死不承认,很镇定地说我没有拿哦。
我现在读大学了,不在妹妹身边了,可是还是很担心她的这点坏毛病。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她永远地改掉呢??

转载他人的,但愿能给您帮助!

作者:安东尼-凯恩(Anthony Kane),医学博士

当孩子偷东西时,家长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作为家长经常遇到却不愿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儿童偷东西的原因各异,而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纠正这种行为。

幼儿是不会故意偷窃的。4岁或5岁以下的幼儿对于“物品所有权”没有任何概念。他们并不知道拿走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当孩子上小学时,他们就应该明白偷窃是一种错误行为了。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偷窃通常是为了寻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围的朋友。青少年试图借此获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觉,或是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空虚。

无论孩子在何种原因的驱使下发生了偷窃行为,父母都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这一问题。假如家长仅仅由着性子来对待偷窃事件,他们勃然大怒的过激反应肯定是完全错误并且极具破坏性的。

(一)儿童偷窃行为的诸多原因

第一,儿童无法控制自身行为。

较为年幼的儿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哪怕他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样东西,这仅仅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家长必须培养孩子通过诚实方式获得所需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父母也必须将物质诱惑最小化。

第二,儿童的基本需求没有获得满足。

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儿童来说,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赖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最终会选择自己动手。最为简单的解决之道莫过于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观思想。尽管父母可能觉得小孩子不会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但这不代表孩子真的没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学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钱,他自己肯定也会想要。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即使其他方面应有尽有,他也会觉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诱惑,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可能会偷钱,只有这样,他才能和大家一样都有零花钱。

第三,儿童需要更多关爱。

孩子觉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关爱——这可能是儿童偷窃行为更加普遍的诱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无人问津,他们内心深处会觉得空虚,就有可能通过偷窃来填补这份空白。有偷窃习惯的儿童通常比较孤独,在学校人缘一般,与朋友相处也会有问题。他们缺乏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机会。

许多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想要那种关爱。他们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或者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笔者在《如何改善儿童行为》里曾经提到,相对于家长关爱的多与少,孩子如何感知这份关爱更为重要。无法感知家长关爱的孩子有可能将情感需求转化为物质欲望。偷窃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

第四,儿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儿童对于自身弱点有着非常强烈的意识。他们缺乏对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这方面确实有困难。如果孩子的依赖感觉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会进行偷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来自同龄人的压力。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喜欢模仿朋友们的行为。如果他和一群通过行窃来寻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为了成为团体的一员,他也会加入偷窃行列。有的时候,孩子偷东西可能是为了向伙伴们展示自己所谓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纠缠不清,家长需要采取很多具体措施。这方面可以参考《青少年交友不慎应该如何应对》这篇文章。

(二)如果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窃行为,家长应该怎办?

第一,保持冷静。

不要反应过度。虽然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这不意味着他变成了小偷或是朝着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窃行为和孩子的其他错误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

第二,不要认为孩子在故意作对。

获得关爱是儿童偷窃行为的动机之一。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从自己那里偷东西是故意跟自己对着干,孩子进行偷窃的动机会就进一步强化。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21a960100iy21.html) - 发现孩子偷东西怎么办?_父母123_新浪博客
第三,不要责骂孩子或者与其当面对峙。

这点需要特别强调——家长必须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只有这样,其中的道理才能不言自明。

绝对不要通过间接证据与儿童进行对质。这样做只有两种结局:第一种,孩子欺骗家长或被迫撒谎,第二种,他们承认自己的偷窃行为。倘若孩子承认错误但家长却惩罚了他,家长就向孩子灌输了“撒谎也值得”这种观念。两种情况都会令家长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因此,间接证据是毫无用处的。

从他人那里听说孩子有偷窃行为对于解决问题也是没有帮助的。假若孩子对此表示否认,家长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说法。如果家长提出质疑,就等于向孩子表明自己不信任他。

没有什么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怂恿一个孩子变得不诚实。如若孩子承认了错误,家长就不能惩罚他。

即使家长完全确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窃行为,责骂孩子也不是明智之举。比方说,家长查看自己的钱包,发现昨天刚从银行取的50块钱不见了,结果却在收拾孩子的换洗衣物时找到了藏匿其中的崭新钞票。但是,家长并没有当场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有很可能是别人丢了一张崭新的50块钱,而孩子碰巧捡到了。也有可能是家长不小心把钱弄丢了,正好被孩子拾起来了。除非家长目睹小孩子从钱包里翻出并拿走了50块钱,否则就不能算发现偷窃行为。

第四,确保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对于较为年幼的儿童来说,这点尤其重要。

(三)当捉住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不必要求孩子进行解释,只需告诉他不可以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令人厌烦的陈腐说教要不得,举些简单例子就足够了。

例如,“偷东西是不对的。你肯定不希望别人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拿走别人的玩具就是做错了事情。”

绝对不要在言辞里暗示孩子的品行不端。偷窃是不良行为,但孩子本身是可爱的。千万不要用“做贼”、“撒谎”、“骗子”之类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小孩,你绝对不会希望他成为这种人的。当你给孩子贴上某种类型的标签时,他也会逐渐向着这方面发展。

(四)如何纠正偷窃这种错误行为?

第一,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窃:孩子必须向别人归还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邻居家里偷窃,在事发之后家长必须监督他归还物品。要求孩子进行道歉并表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在道歉时,家长应陪同孩子前往,这样他更容易改正错误。

第二,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偷钱:估计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钱,并向他说清楚这些钱必须偿还。

孩子可以通过帮忙做家务来还钱。家长给孩子的“工资”应足够让他在一个月内还清这笔钱。告诉孩子家长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钱,并给他一些钱或者增加零花钱的数目。

第三,隐藏物质方面的诱惑:不要把钱放到孩子能够轻易找到的地方。

告诉孩子的兄弟姐妹,你要暂时看管他们的零花钱,但不要向他们说明具体原因。不要让孩子拿着大面额钞票去商店替你买东西,因为这样营业员会找他一大堆零钱。

第四,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找出孩子偷窃行为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关注,家长就要更加关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长需要给他更多零花钱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借助某件东西来融入自己周围的同龄人,那么就买给他吧。

第五,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窃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质不好或行为不端。

家长不会希望自己对事情的过激反应令孩子走向极端。小朋友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倘使家长把孩子看成喜欢小偷小摸、行为不端或经常撒谎的人,孩子极有可能如其所愿,变成这样家长所形容的这种人。

第六,家长要担当诚实楷模:儿童是通过观察家长的一举一动来学习做人的。

家长应该注意保护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假使家长总是把办公室的办公用品拿回家私用,或者经常因为超市收银台算错了帐而沾沾自喜,孩子也会觉得诚实与否是无所谓的。

(五)结论

儿童偷窃属于常见问题。和孩子犯下的其他错误一样,家长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一问题。这种错误行为必须给予纠正,但千万不要矫枉过正。倘若家长能够恰如其分地采取措施,迅速解决儿童偷窃问题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6
家庭中的各个成人的教育原则不同,说教、打骂式的教育不当,孩子和父亲的分离时间过长,这些对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单从说谎来说,家长可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说谎,建议家长回忆一下最初发现孩子说谎的情景,孩子从说谎中得到了什么益处,被满足了什么?孩子都有需要得到尊重的自我意识,而发觉自己的需求(区别于物质需求,这里指的需求是被关爱,被尊重理解等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孩子会产生情绪,这样的情绪没有受到关注,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就会积压在心中转变成其他方式释放出来。有的孩子表现出反抗,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通过说谎,孩子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正常表达出来会被直接甚至粗暴的否定,没有适当的解释和被理解,这让孩子对于说实话失去了信心。家长能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先去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转变教育态度,再对孩子实施教育,对改善孩子的说谎会更有帮助。

可以和孩子讲讲匹诺曹或玛丽亚的故事,都是关于小孩子说谎教育的童话,要试着引导孩子以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讲故事后对他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如匹诺曹的鼻子为什么会变长?玛丽亚的孩子为什么被圣母带走?为什么最后玛丽亚的孩子回到了妈妈身边?诸如此类问题去引导出孩子回答出不能撒谎以及撒谎是不对的的答案。
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要从孩子的个性及怕处去教育他。
言传身教在平常,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中点滴,一点点地改掉他的小毛病!
关于所说的“偷”,我觉得有必要去分析一下,他是未经许可拿邻居家的东西还是邻居家没人时偷的,我认为性质不一样,教育的方法也大不相同。

孩子说谎类型有多种。父母要冷静地进行分析了解,找出说谎原因,针对具体情况解决处理。

1、想象型。儿童具有好奇心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头脑里不时滋生一些幼稚的夸张和烂漫的想法。

2、自慰型。儿童往往好胜心强,将自己的幻想等同于事实,以此来弥补自己幼小无能的不足,达到自我安慰。

3、虚荣型。编造谎言,想哗众取宠,以提高自己的身价。

4、模仿型。孩子辩别是非能力差,若大人间出现不诚实行为,孩子就会不自觉模仿。

5、侠义型。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会包庞伙伴的错误行为而说谎。

6、被迫型。孩子犯了错误,做了错事,事后承认了错误,讲明了事实,反而得到家长一顿训斥、打骂。下次再遇到同样情形,因怕受责罚,便以说谎作为自己的手段。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家长无端怀疑孩子的诚实,会导致他的心理发生不良变化,从委屈、埋怨逐渐发展到不服,甚至报复。有的孩子故意用捣蛋的行为表示他们的反抗,这种逆反心理会加重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不信任,反倒为孩子说谎创造了环境。

●关爱孩子,尊重、信任他。如:创设一个良好的、民主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期望不过高;有关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参加讨论;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说谎。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对孩子多表扬,少批评。多称赞和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特别是当他有表现诚实的行为时,应予以特别关注,尽可能帮助他解决问题,使其懂得诚实的价值。

●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家长平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消灭问题于萌芽状态。处理问题时要和风细雨的耐心教导,注意孩子的神情、动作和言语,搞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将孩子的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区分开来。帮助孩子分析导致说谎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孩子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

●家校结合,发挥合力的功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常是产生不诚实行为的主要原因。教师与家长的各自为战给孩子说谎行为提供了有空可钻的机会,家长应经常主动和老师联系,共同配合,使孩子真正家校表现一致,不说谎。

●以身示范,让孩子积累正面的道德经验。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品德的成长影响极大。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成人必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让孩子在家庭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游戏玩耍等过程中多积累一些正面的道德经验。

●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和有意识的社会实践,如和孩子讲讲“狼来了”、“华盛顿的故事”等,引导孩子分析、判别,使孩子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斗争和行为控制,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低龄孩子说谎怎样纠正
有些年轻的父母发觉自己的孩子小小年龄就会说谎。他们为此十分担忧,孩子长大了会什么样?其实对年纪小的孩子的说谎行为要认清区别,有些是某个年龄心理发育的一种反应,而另一些则可能属于真性说谎。只有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教育措施,才有益于纠正孩子会说谎的不良倾向。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第2个回答  2010-06-26
一旦养成了一种性格就很难改变的,其实主要是你奶奶的错误,他根被就没把你妹妹当成亲孙女养,要知道“富养闺女穷养儿”啊,从小就要给女孩子充分的物质空间,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才能在社会上不被各种各样的东西诱惑,你做哥哥的一定好好跟他谈谈,因为这不是小事,这样也许会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打是没用的,最主要的是要让他得到一个亲生女儿应有的待遇,那样的话才不会走入歧途,如果你妹妹只是得到一个普通人的尊重,而根本就感不到家的温暖,任何小孩子心里都会留下一些不可磨灭的东西。
第3个回答  2010-06-26
抱养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正式的手续,你妹妹岂不是连户口都没有啦?!而且你自己也说了,父母或者姑姑根本就没有给过她任何关爱,而且她在你家里的身份也一点都不确定。小学六年级,周岁也才十一岁吧?孩子的问题就该从大人身上取找。
你家人根本就是法盲,而且毫无爱心,自私自利,要这个孩子就为了将来给你生病的姑姑养老。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正常的孩子才怪呢。
把孩子还给亲父母,或者交给民政局找个有爱心的人家,才能根治她的毛病
第4个回答  2010-06-26
这个主要是环境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小孩子哪有天生的坏毛病

都是大人们的影响

如果小孩子吃饱睡好有人关心有人玩的话谁去偷东西?

你只能慢慢开导你父母,要学会引导,别对妹妹太严厉,
一般这样都会适得其反

但是我对此不报什么希望~~你只能读关心她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