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公主的名字比较好听?介绍一下

如题所述

文成公主: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 作者:侯虹斌 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妻,唐宗室女。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求联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黄金为聘礼,唐以文成公主许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公主入蕃,松赞干布为公主筑城邑、立屋宇,以为居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建大小昭寺。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学习诗书,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认作绿度母的化身,受到极大崇敬。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才手忙脚乱地把这些郡主、县主封为公主,让她们体体面面地出嫁,为国献身。 且看,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亲生女儿都不肯嫁到国外去和亲——要去,就让那些堂姐堂妹们去吧。 松赞干布,吐蕃的第一任国王,雄才大略,先已娶泥婆罗(尼泊尔)王女尺尊公主,又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开始不想答应。松赞干布头脑一热,就要跟唐朝干架,还威胁说:“不嫁公主,我就打将进来。”唐朝先击败吐蕃,压了他的气势,然后许婚。 嫁出去的文成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文献只记载是“唐宗室女”,估计她爹的身份也与皇帝关系较远。文成公主出嫁时规格很高,由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了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显然,他还以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呢。以前可从来没有人娶过上国的皇帝女儿呀——松赞得意地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城,专门用来晒命。 “饶你奸似鬼,喝了我的洗脚水。”皇帝老儿心里头一定很爽吧。 当然,这位文成公主不辱使命,文才武略,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外交家。据说,她和松赞干布的确一见钟情,感情非常好。唐朝这支送亲的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后来,文成公主还把一大批吐蕃人派去唐朝,参加各种干部培训班和科学文化学习班。她自己也没闲着,给吐蕃人贯输先进的汉文化,革除陈规陋习,既参政,又不干涉政治,整个吐蕃上上下下都把她视若神明。 唐太宗自鸣得意的送亲,未免“太炫耀”。不过,换回边陲数十年的平静,并给吐蕃开辟鸿蒙,接受教化,也未尝不是目光远大。总比下西洋的郑和好吧:一船一船的金银珠宝沿海给人家送过去,换回几只长颈鹿、几头大象,还洋洋自得,以为捡到宝。 文成公主是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头一年,唐太宗刚刚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末代国王诺曷钵,礼仪也十分隆重,想借此蒙混过关,不料送亲的淮阳王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弘化公主并非皇帝的亲生女”的国家机密,李道明也被革除王位降职。后来,和亲公主“非帝女”的真实身份不再隐瞒,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不过,她的规格更高,由皇帝亲自送亲到始平县,还割了水草丰美的河西九曲给公主,成了唐代最为隆重,也是最为赔本的一次和亲。 到了唐肃宗之后,唐的国力已弱,皇帝不得不派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了。打虎尤靠亲兄亲,和亲还须亲生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8
平阳公主:迷失自己等于爱上寂寞 作者:侯虹斌 平阳公主:汉武帝刘彻的亲姐姐,先嫁平阳侯曹寿,40岁守寡,嫁给大将军卫青。曾向武帝举荐家中歌姬卫子夫,卫子夫后来成为皇后。后又向武帝举荐歌姬李夫人,李夫人受专宠。势力很大,对政局有影响力。 班婕妤,温良贤德,才情出色,美艳惊人。汉成帝一度非常宠爱她,为了能够时刻与她形影不离,特别命人制作了一辆较大的辇车,以便同车出游。不过,班婕妤不领这个情,她只想辅佐自己的夫君成为盖世明主,说:“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而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座,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汉成帝只好拉倒。班婕妤把忠臣的那一套全搬到闺房里来,可惜汉成帝从此冷落班婕妤,开始宠爱赵飞燕姐妹了。 全是她自找的。这个美女犯的错误是:放着大有前途的宠妃不做,把改造男人当作自己的终极工作。谁要你来调教?管好你自己吧。而赵飞燕姐妹就醒目多了,两人精心合计,先后进宫,赵飞燕喜欢权力,所以当了皇后;赵合德愿意被宠爱,所以当了宠妃,两人分工合作安全而且愉快。 幸好班婕妤还是有见识的,最后她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王太后,在一个老太婆身边呆了半辈子,安全地做她冰清玉洁的才女去了。既然谁也指望不上,人也就变聪明了。 莫文蔚在《i》中萧索地唱道,“假如我不曾爱你,我不会失去自己。”冷静而悲凉,然而,是真的。别人伤心变心都无所谓,反正爱情总是输给时间的,风一吹痛苦也就过去了,怕就是怕自己永远是一个Loser——既是失恋者,又是失败者,迷失了自我,爬都爬不回去了。 这一点,班婕妤应该学比她早几十年的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史记》关于她的记载只有两段,但就是这个长公主,与大汉江山的巩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尚在十二岁时,就帮助母亲取得皇后之位,帮助弟弟刘彻(汉武帝)成为继承人;但正在她权倾天下的时候,又不愿太恋栈功名利禄,选择过平静的生活退隐下来;一旦有必要,她又很快地站在第一线上,抢回权力。她献给弟弟的卫子夫成为皇后,稳定后宫三十八年,她的家奴、第二任丈夫卫青又为汉帝国的抗击匈奴立下大功,连带着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都能帮着打江山。这是一个工于心计、收放自如的女人;然而,并不讨厌。 平阳公主惊人的早慧,体现在她对政治与爱情之间的抗衡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清楚的认知。台湾小说家陈骏青在小说《平阳公主与卫青》中虚拟了一段她与母亲王娡的对话:“娘!我只问您一件事,您是愿意当大汉皇后,还是当父皇的宠妃呢?” 这不单纯是一个鱼与熊掌能否兼得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权力和爱情的选择题。其实放在任何年代都一样:要么就投身到轰轰烈烈大悲大喜的理想追求中去,要么就干脆选择平庸的幸福。选择A有选择A的痛快,选择B有选择B的舒服,只要一头扎下去,求仁得仁何所怨?只怕两边都做不彻底,又要当*子又要立牌坊,这就不好了。平阳公主比她的母亲王夫人、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卫子夫都要聪明的是,她不贪心。 但凡历史能接受的女人都是克制的,可平阳公主也没有委屈着自己,活得兴兴头头的,府中天天歌舞擅场,自得其乐;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死了之后,她还与左右的侍从讨论在长安的列侯里面谁能够作她的丈夫,讨论的结果是卫青最合适,她也就快快乐乐地嫁给了这个她从前的侍卫和家奴。其时,卫青已官拜大将军,妹妹是皇后,三子封侯。——传说中,平阳公主早早就与卫青相爱了,卫青就是为了她,才豁了命出去七次大败匈奴,为大汉立下战功的。可这样的捕风捉影也有趣得紧,一个下等男人有这样不骄不躁的志气,就是一种很奢侈的贵族精神了,除去功名利禄的外在之物,这样的男人内心世界应当也能匹配得上平阳公主。 这样的公主真是宝贝:大节不亏小节不拘,头脑清醒,敢爱敢恨。就是怕那种人: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去说吧。可惜,这种女人从来都占多数。
第2个回答  2014-04-28
历尽沧桑的解忧公主 汉武帝曾经嫁过两位公主到乌孙,先嫁过去的刘细君不堪游牧部落的生活,忧郁而死。汉武帝又加了解忧过去,政治无损国王新旧更替。 岑辄即位为国王,娶解忧为右夫人,同时另娶匈奴公主为左夫人。岑辄死,其堂弟翁归靡即位为国王,继娶公主解忧,生元贵靡等三男两女。翁归靡也娶了匈奴公主,生子乌就屠。乌孙国王好像都学了断人左右臂膀术,一碗水总是端得很平。翁归靡死,岑辄之子泥靡即位为国王,公主解忧又嫁泥靡,生一男鸱靡。乌就屠袭杀泥靡,经过一番较量、交涉,乌孙国一分为二:汉公主解忧之长子元贵靡任大国王,户六万余;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任小国王,户四万余。解忧还有一个儿子做了莎车王,一个儿子为左大将,一个女儿嫁给龟兹国王。元贵靡与鸱靡死后,解忧公主申请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于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回到长安。此时公主年已七十,在西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共嫁两代三任国王,可谓历尽沧桑。史家认为,她为国家作出了坚苦卓绝的牺牲。解忧归汉后,又过了十八年,才有昭君出塞的故事。
第3个回答  2014-04-28
张嫣与上官氏:处女皇后和少女太皇太后 作者:侯虹斌 张嫣:汉惠帝刘盈的的皇后,鲁元公主之女。刘盈二十岁时,吕后作主将张嫣嫁给刘盈,张嫣是刘盈的外甥女,当时只十岁多一点。刘盈死时,张嫣年仅十四岁。吕氏族灭,这个尚未成年的寡妇被废,软禁在只有吃喝而没有自由的北宫,度过了二十多年。死时仅三十六岁。 上官氏:汉昭帝皇后。她与汉武帝晚年托孤时的两位大人物都有密切的关系:她是上官桀的孙女,同时也是霍光的外孙女。六岁时嫁给十一岁的汉昭帝。后来昭帝病死时,她才十五岁,汉宣帝因辈分比昭帝小两辈,竟要叫她太皇太后,她开始了近四十年的守寡历程,直到去世。 汉代的时候,外戚的势力是一股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皇帝的废立经常由太后家里的人说了算,所以经常立一些年纪轻轻的小娃娃做为皇帝,顺带着,娶的皇后也都是小娃娃。因此,大汉帝国还是一个玩具制造大国。可惜,那时还没有橡胶和塑料,用的都是可降解材料,所以后世不传。 吕雉就立了自己的儿子刘盈为帝,又让刘盈娶了她的外孙女张嫣为皇后。定亲时,这个皇帝用了骏马十二匹、黄金万两作为聘礼,迎娶这个才十岁的小外甥女。张嫣的弟弟年纪还小,见黄金累累堆于堂上,奔入内房里对阿嫣说:“嫣姐,皇帝要买你去哩。” 除了金银珠宝,正在读小学的张嫣还带了三百多款芭比娃娃作为陪嫁。她崇拜芭比,目标是拥有和它一样的三十八、十八、三十四的三围。每天,她都忙着给这三百多个芭比穿衣打扮,梳头化妆,隔三差五再给她们配上不同款的针织背心、手提包、化妆包、戒指、项链、耳环,甚至专用粉盒。皇后找皇帝玩,小孩嘛,也只是为了要这个舅舅送一个最新款式的芭比。汉惠帝看皇后年纪太小,也没办法,只和其他妃子与男宠厮混。 吕太后威胁说要杀掉整个后宫让张嫣受皇帝的专宠,张嫣不得不在吕后的命令下假装怀孕,以保全众妃子。不久,惠帝死于未央宫,年二十三,皇后年方十四,刚刚发育,还是处女。此后,这个小皇后就被幽禁了,连宫女都敢欺负她,只有她的玩具陪着。 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与张嫣命运相似的是上官氏,她就是汉昭帝皇后。六岁被封为皇后,十五岁守寡成太后。后面的皇帝刘贺登基二十七天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该干的坏事,被废,另立汉宣帝。这样,十五岁的上官女就成了太皇太后。也就一初中毕业生,就当上皇帝的叔祖母,幸,还是不幸? 早婚是没办法的事,中国人口太少啊,没人干活啊。关于婚龄的统计是这样的:战国齐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战国越王勾践令:男二十,女十七。汉惠帝令:女十五。晋武帝令:女十七。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唐玄宗开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宋朱熹《家礼》:男十六,女十四。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清《大清通礼》:男十六,女十四。对比起来,今天的人三十岁了,心理上还不肯断奶,看卡通,玩CS,扎羊角辫,背双肩包,一口咬定没玩够,就是不肯结婚,无辜得很哪。 记得当时年纪小,皇帝整天除了上朝以外也就是想着游戏升级,只要没有那些工作狂的老头子耳提面命,私底下,皇帝小儿把虚拟游戏的等级看得比皇宫的等级更重。小皇后们又何尝不是呢。心智还停留在过家家的阶段,就被要求母仪天下;顶着比自己还重的凤冠霞帔,被告知肩上的是家族和民族的命运,真是手脚都不知往哪放,哭都不敢哭。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先是立了民间的发妻许成君为后,后来霍光家族把许皇后毒死了,不知情的皇帝就又立了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后。问题出来了。霍成君是霍光的小女儿,十七岁,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孙女,十九岁,从小玩到大。一边,太皇太后上官氏是皇后霍成君的叔祖母,一边,皇后却是太皇太后的嫡亲姨妈。看来,早婚尽管有千般好处,带来人口的极大丰富,但也繁殖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伦理关系。这种关系多了,放在民间,就可能有人要浸猪笼;放在宫廷,就可能有人要搞政变,枝脉相连,杀也杀不干净。果然,后来,操持着皇帝命运的霍光被人以谋反罪搞下去了,霍皇后也不得不自杀。太皇太后呢?因为无权无势无男人可依,侥幸活了下来——可是,活下来又有什么意思呢,在那种不得见人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