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2020年给了线下商业沉重一击,却意外催生了社区商业的兴起。大型商业中心如城市的“主动脉”,而社区商业则像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社区商铺凭借其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优势,逐渐成为商家必争之地。据克而瑞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30%-40%的消费支出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并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赢商大数据的统计也显示,2021年3-5万㎡的增量商业占比达到23.87%,比2020年增长了3.82%,增长幅度最为显著。
现在的社区底商不再只满足于提供生活必需品,各种网红门店的出现,商区的精细化运营,使社区商铺开始成为新的社交场所,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情感粘性”。由于社区商铺的流行和扩张,投资商铺开始真正变成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机会。
社区商业拥有万亿级的市场空间。自2020年以来,内循环经济不断被提及,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内循环经济战略的指导下,社区商业开始崭露头角。最近,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强对城镇老旧小区、新建居住区、城乡结合部小区商业网点布局的规划,推进“一刻钟生活圈”的发展,支持便利店、生鲜超市、前置仓等进入社区。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由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社区商业的未来潜力和前景无疑巨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许多人的消费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城市综合体、主题Mall普遍受到疫情冲击,但家门口的社区商业却因其便利性、灵活性以及满足居民刚需的业态规划而显得更具价值。这样的商业行为对传统商业地产产生了一定冲击,但对社区商业意味着巨大的利好。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国内社区服务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3.5万亿元,到2030年将形成约2万个新社区商业。
品质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得社区商铺变得格外受欢迎。这些位于大型社区周边的商铺,凭借地理优势,拥有长期稳定的消费群体和近距离优势。因此,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都有周边小区的业主作为保底消费客群,使得社区商铺回报稳固,经营更有保障。
对于“新生代”消费者而言,个性、时尚、新鲜感、性价比成为他们消费的重要标准。因此,引进“新业态”和加大“新场景”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新业态、新场景不仅能给社区商业带来新的活力,还能革新用户的消费体验,满足“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需求。
相较于商业综合体商铺和商业街商铺,社区商铺因其较低的价格优势、更多的可选面积段、更低的持有成本、更丰富的业态,更加适合个人投资者。对于商铺投资者而言,无论自主经营还是用于租赁,都能第一时间获得收益,且面对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社区商铺的抗压避险能力明显更强。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社区运营逐渐趋于规范,使得社区商铺的租金逐年递增,同时,商铺组成的商圈也越来越成熟。成熟商圈的房租每年可达8-10%,甚至高达20%,远远高于住宅的租金(1-3%)。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西山甲一号都打造了一个社区商业的样本。选择社区商铺时,最重要的是看地段和社区人气。占据高端大型社区的C位底商,更容易成为“钱”力无限的社区商铺。西山甲一号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标准答案。
西山甲一号作为一个从2016年就一路热销的改善社区,以大面积段住宅为主,有近800户业主,为商铺提供了现成和丰富的商业场景。此外,地段价值也决定了商铺潜力的可能。西山甲一号临近地铁14号线首站张郭庄站,向北不远就是园博园,人员往来密集。商街也布局在主街道的“角”与“边”的核心位置,商铺投资有个金科定律就是“金角银边”,是择址、选铺的要诀。
户型方面,西山甲一号目前全部是现房商铺,即买即用,完美迎合了社区已经入住的消费需求。在售商铺建筑面积为24-174平方米,既可以做小而美的网红门店,也可以做培训机构或者医美等新业态,将辐射周边3公里的成熟住宅区。
相比于传统商业,社区商铺具备更丰富的场景社交体验,与社区居民消费习惯、生活模式等高度依存,相互影响。虽然当前的社区型商业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但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扩大,社区商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机遇。未来社区居民将更加依赖“最后一公里”的圈子,商家与顾客拥有无缝对接的近距离优势,使社区商业更易衍生出符合主流趋向的一站式消费模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