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问答:懂事的孩子快乐吗?答案令很多人意想不到

如题所述

懂事、乖巧、听话,这些通常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这种期望几乎成为了大多数家庭教育的标准。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懂事的孩子快乐吗?” 该问题浏览量超过500万,近6000人回答,然而,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快乐。 这些孩子往往习惯于满足他人的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此为人生主导。他们常常忽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长期如此,会感到非常压抑和痛苦。 这样的孩子往往过早地形成了取悦型人格—— 1. 他们特别容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并尽量不惹怒他人,甚至用各种方式让别人开心。 2. 他们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为了满足期望,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3. 他们害怕冲突、害怕惩罚,害怕矛盾,因此通常会优先解决这种状态,先让别人感到舒适。 4. 面对他人的需求,他们很难拒绝,甚至可能不断挑战底线和原则。 5. 他们通常是懂事、乖巧、善良的,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尤其是许多孩子,从小就表现出这种特点,甚至更多的是为了取悦父母。在自己父母面前,他们表现出懂事、乖巧、听话。 我们有些人为了金钱,有些人为了梦想,有些人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 然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是爱。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讲述了一个缺乏爱的孩子,一生都在追求爱。 作为长女的松子,由于妹妹久美体弱多病,父亲将更多的爱倾注在小女儿身上。 在剧中,父亲因为小女儿的病,经常无法开心。他不善言笑。 有一次,在游乐园,松子向父亲做鬼脸,父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个鬼脸表情最终伴随了松子一生,因为每当她做出鬼脸,父亲都会笑出声来。 长大后,松子一步步为了取悦父亲,上了父亲期望她上的学校,做了父亲期望她成为的职业。 松子一直试图取悦父亲,希望自己能成为父亲最爱的女儿。 松子是懂事的,是乖巧的,也是让人放心的。 松子的父亲并非不爱松子,只是由于小女儿的病,他难以开心。 松子的误解,以及松子父亲的缺乏对女儿的了解,最终导致了松子悲剧的一生。 她的悲剧与她取悦型的人格密切相关。 有些孩子小时候为了取悦父母,长大后可能是取悦同事、恋人、朋友等。 但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明白,孩子应该成长为她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望的样子。 有一个9岁男孩撞碎了学校玻璃,因害怕奶奶责骂,留下一张纸条后自杀。 他害怕受到惩罚,选择跳楼。对孩子来说,跳楼何尝不是另一种取悦? 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并不罕见。 正如松子一样,她害怕父亲不爱她,害怕被父亲抛弃。 这种恐惧和压力,让她不断取悦父亲。 有网友说: 小时候,妈妈让我买盐,但我把钱弄丢了。我就在小卖部赊了盐,用几天时间存钱还上。但最后小卖部的人还是告诉我妈了,我妈最后还是打了我一顿。 …… 对孩子来说,犯错后,他们首先感到害怕。 他们害怕父母的惩罚。 许多孩子通过懂事来避免惩罚,或用懂事来赢得父母的爱。 所以,许多孩子习惯于取悦,习惯于用取悦来赢得父母的爱。 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很小,无论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对他们来说,家只能是唯一。 他们的父母(监护人)是他们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 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长,甚至到18岁成年,二十多岁,他们都会犯各种错误。 特别是在小时候,孩子会犯很多错。 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过程。 有时我们会责备孩子,但一定要告诉他们,无论爸妈惩罚你,爸妈都是爱你的。 对孩子的爱,不附带任何条件。父母不需要他们取悦,他们也不需要取悦。 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不应该让他们在童年时期就过早懂事。 这不仅违背成长规律,而且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应该从小就成为一个“言听计从”的孩子,更不应该成为一个家长期望的“懂事、乖巧、听话”的孩子。 那样的孩子,只会慢慢失去自我。 回到开头的话题,那些早早懂事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很多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我希望你可以孩子气很久。 孩子,我们希望你是孩子,而不是早早懂事。 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去取悦我们。 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我们本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和厌恶。 他们应该有权拒绝或接受。 他们不应该被家人、父母、亲人朋友等左右他们的真实想法。 孩子,他们只是孩子,我们不应该期待他们早早懂事,成为小大人。 那样的孩子,只会失去活力。孩子应该有孩子的样子。 最后,希望父母不应该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听话,我们也不应该一味让孩子感觉失去家人的爱。 这应该是每个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取悦型人格本身就是错误的。作为父母要学会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允许孩子犯错,也可以惩罚孩子,但一定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缺失。 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成长的孩子,一定不会差。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定会积极快乐,内心充盈,也拥有更健全的人格。 —— 一个认真提供优质、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的自媒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